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作为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一种方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遵循何种发展路径?通过梳理上海市职业培训社会化二十年的历程,可以发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合作模式随着现实问题和条件的变化几经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政府招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阶段;政府双向补贴阶段;扩大承接主体和目录来源,直补受训者和企业阶段。案例中展现的运行逻辑在于: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必然伴随着政府理念和职能的调整,是政府放下自负、放权让利,加强服务与监管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市场发育的程度,对于促进市场发育而言,三方面的条件尤为重要:信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事业单位的转型脱钩。  相似文献   
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合作机制往往表现为介于市场制和科层制间的混合制,并且可以大致区分为嵌入科层和科层嵌入两种类型。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一现象?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框架,比较政府购买医疗保险服务的两个典型案例,发现在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较强,并且购买主体对项目可控的需求比较高的情况下,选择混合制具有较高的效率,也符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嵌入科层和科层嵌入的选择则主要受到交易不确定性的影响,公共服务规模越大、标准化程度越高、制度支持系统越完善,采取科层嵌入的可能性越大。从实践的角度看,科层嵌入的合作机制更具有推广价值,购买主体应设法提高交易内容的标准化程度,重视主体协同,发挥混合制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跨界合作供给公共服务的方式,公共服务外包在西方发达国家并非新鲜事物,在我们国家,却处于探索和推进时期。从目前情况看,除了制度、资质以及资产专用性等显性进入壁垒外,社会力量仍然面临诸多隐性进入壁垒,从合作网络的意义上看,公共服务外包的边界仍然比较封闭。隐性进入壁垒主要表现在准纵向一体化、选择"体制内"合作伙伴、自上而下培育社会组织、非竞争性的外包方式以及量身定做资质要求等七个方面。隐性进入壁垒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不能一概而论,但较高的隐性进入壁垒显然不利于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供给公共服务,应进一步研究隐性进入壁垒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机理,权衡成本效应,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4.
与企业经营类似,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纵向一体化"现象。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对于政府职能定位、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关系、创新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纵向一体化"有利于政府节约交易成本,掌控风险,维护自身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核心地位。但是,伴随政府膨胀的往往是社会自我服务能力的萎缩与活力的退化,权力意味着在规则制定中的主动地位,但是也取决于社会对规则的接受和满意程度。权力不仅来源于对服务、技术、信息及资源的垄断和控制,还在于有影响力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政府应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与社会组织协商建构双赢的交易规则,有效供给公共服务,避免权力失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