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我国开始探索实行中期财政规划,在此背景下,研究德国中期财政规划的经验及教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60年代,德国为了应对二战后的财政危机,以法律形式正式推行中期财政规划改革,在原有的预算管理框架上,加入中期财政收支预测、滚动安排长期投资项目等措施,成立了国家经济平衡发展委员会,明确联邦财政部、联邦经济部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互相协同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并且强化三级政府的财政政策联动机制,成功拉动了德国经济腾飞。但是,受到预测技术约束、会计制度改革、《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制度约束、迎合选民、政党斗争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德国联邦政府经常人为扭曲中期财政规划数据。有鉴于此,我国需要健全法律,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与国民经济五年规划、现有年度预算框架、会计制度改革衔接,重视中期财政收支预测与重大项目安排,弹性控制财政赤字。  相似文献   
2.
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环境治理问题一直未得到我国政府足够的重视,环保支出长期不足,导致环境污染持续恶化。面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压力,国家治理理应作出积极的回应,但是,环保支出不仅没有得到逐年的稳步增长,而是处于剧烈的波动状态,甚至经历了大幅度的削减。为什么环保支出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研究以支出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2000—2010年30个省的环保支出变化,发现其属于间断均衡模式。然后在间断均衡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决策者注意力-体制摩擦"的解释框架和两条研究假设,用我国环保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发现预算决策由于受到决策者注意力和体制摩擦的共同影响,环保支出呈现出间断均衡的特点。当决策者注意力偏离环保事务和体制摩擦非常大的时候,环保支出很难得到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择我国南部A省作为案例,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文件查阅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实地调研,从改革目的、评价指标和结果运用三个维度着手,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的雄心设计和实际运行的差距,分析了雄心设计遵从度低的原因。研究发现,如果改革者指望通过设计一套规则让支出部门照办来推进改革的想法过于乐观,财政部门雄心勃勃的目标设计在现实操作中的遵从度很低。A省绩效预算改革以加强控制为改革目的、主要以测量产出为评价指标、含糊其辞但实际意图是面向政府内部的目标设计,在表面上都与运行结果相吻合。经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由于省财政厅目标设计能力有限、支出部门合作意愿不高等主客观原因,导致在控制强度、指标运用效果以及结果运用力度方面,运行与目标设计存在着差距。出于不招致强烈的改革抵触情绪等政治因素的考虑,财政部门不得不选择妥协。展望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改革者只能顺应“低度发展”的预算改革阶段,通过策略性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克服政治上和技术上的巨大障碍,在雄心勃勃的设计和差强人意的低度现实之间谨慎地寻求统一。  相似文献   
4.
预算决策是公共预算领域中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预算决策理论发展至今产生了三个重要理论:理性主义、渐进主义和间断均衡理论。最早的理性主义由于没有意识到理性限度以及高估预算官员的计算能力而被渐进主义所取代,长期稳定的渐进预算结果和基数加增长的预算决策模式广为流传。但是,由于渐进主义无法解释非渐进变化的发生机制,分析方法上存在错误以及规范层面难以自圆其说,因此,间断均衡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试图完整描述预算结果和解释间断均衡的预算决策过程,揭示注意力和体制摩擦左右的议程设置过程,并认为这一过程会导致稳定的渐进变化,伴随偶尔的剧烈变化这一预算结果。公共预算决策理论的变迁体现了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