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8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长期致力于先进性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从思想上建设党;坚持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进行党的建设;坚持经常性工作和适当集中教育相结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和群众路线的方法;坚持防“左”反右和反腐倡廉。  相似文献   
2.
2011年12月,宜昌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把宜昌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旅、具有较强影响力带动力的现代化特大城市。2012年6月,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可见,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既是一项历史性艰巨任务,也是一个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必须紧紧抓住,努力实践。一、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基层社会服务管理领域的一场变革,城市网格化管理在全国多地试点、在湖北全省推行并取得重要成果,是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现实基点;先行试点的宜昌市在城市网格化管理拓展方面创造了成功经验;影响城市网格化管理拓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要从完善网格管理信息系统、制定网格化管理中长期规划、扩大网格化管理领域和范围、加快网格化管理规范建设、统一标准、拓展网格服务扩大社会参与、确保网格信息安全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郑泽金  周兵 《世纪行》2015,(3):37-38,46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发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军民义无反顾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异常惨烈,宜昌地区作为重要战场,经历了血与火,见证了生死博杀,英雄壮歌气吞山河。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宜昌逐渐成为拱卫陪都的战略支点和战役中心。1939—1945年期间,在以宜昌为中心,包括信阳、南阳、宜昌、襄阳、荆州、常德、益阳等地在内的大约20万  相似文献   
5.
机制在社会系统是指一定社会领域的运作规制和驱动系统,具有相对性、社会性、关联性、运动性和技术性等特点。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是21世纪初叶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一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是围绕村民权益进行、通过基层民主展开的。它包括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与村民自治的互动机制,村级民主选举机制,村务民主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以及村级物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集中控制型社会管理体制,它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工业化、信息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里显现出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群体性矛盾的探讨中,政策问题虽多有涉及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当前群体性矛盾是在政策主导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的新型矛盾形式,与政策过程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从政策上重点探讨群体性矛盾的成因和化解问题,构成了政策视域中的群体性矛盾分析思路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继改革开放之后作出的又一次带有革命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它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向,关键在于如何贯彻落实。近年来,宜昌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一些列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公共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及服务.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国全面加大"三农"支持力度.为适应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的战略性转变.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基本走向,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应该向社会化层面上的多元化、市场化、民主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产与生活是人类实践的基本类型和固有矛盾。人类社会的和谐最终取决于生产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在生产与生活的统一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