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该制度在理论上可以体现为四个层面:一是制度结构,包括两个子系统,即多党合作系统和政治协商系统。前者属于党际互动范畴,后者属于在党际互动基础上拓展出来的政治参与范畴。二是制度载体,即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体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定位问题,即人民政协可定位为履行协商、参政和监督职能的"准"国家机构。三是制度地位,我国的政党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孕育了新中国的诞生,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制度安排,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四是制度效应,即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国家治理中所释放的影响力:规范参与、调和多元、优化竞争。  相似文献   
2.
政党趋同是当代中国政党关系与政党政治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问题。它是一系列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互交织所产生的结果。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各民主党派成立时在阶级基础、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先天相似性是导致这种趋同的历史基因。国共两大党对于民主党派的不同政策决定着这种趋同的发展方向。中共"五一口号"的发布以及各民主党派对于口号的积极响应,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关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使得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趋同从"具有可能性"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新政协运动的开展及其成果《共同纲领》的颁布,正式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框架,以此奠定和强化了我国政党趋同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