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2010年3月8日第3/2010号令颁布)序言为举办自由公正的多党民主制选举并产生人民议会议员,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依据《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2008年)》第443条的规定,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2.
2011年是缅甸政府向民选政府转型后的第一年,政治上,新的议会和政府成立后运转正常,同时继续积极推动政治改革;经济上,缅甸私有化进程加快,外贸和外资也出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外交方面的进展尤为明显,与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关系打破了僵局,与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印度、日本和东盟关系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3.
2012年,缅甸政府着重推动政府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拓展外交空间,取得了显著成果。4月1日,议会补选成功举行,民盟成为议会最大反对党;政府与多支少数民族武装达成了停火或和平协议;政府领导人频频出访,美国总统奥巴马等西方政要来访。但政府仍然面临着宪法改革、公民维权运动和族群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2020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缅甸前发表了题为《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崭新篇章》的文章。中缅建交70年来,两国胞波关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冷战时期,两国从最初的疑惧、冷淡到胞波关系的确立,和平与安全成为中缅关系的共同利益点。冷战结束后,中缅胞波关系的内涵扩展到政治、经贸、援助和安全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21世纪初,缅甸成为中国青睐的重点投资对象和能源通道,给中缅胞波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里,两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将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升级为中缅命运共同体,中缅胞波友谊进入了新时代。中缅胞波关系的新陈代谢是两国共同利益基础不断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1947年<缅甸联邦宪法>的经济指导原则反映了民族主义精英对独立后缅甸发展战略的构想,即以国有经济为基础对西方国家进行赶超.该战略尤其在奈温时期得到了强化.由于政府垄断了国内国际贸易,价格扭曲,资源配置不当,国有经济大多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私有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因而经济增长多年在低水平徘徊.缅甸选择发展战略的错误,使其未能发挥比较优势,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缅甸现代化挫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祝湘辉 《东南亚》2013,(2):46-51
2011年缅甸新政府上台后,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改善民生,加快私有化进程,完善经济法律法规,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以及外贸和外资较快增长的成效。缅甸新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以及与其他国家经济关系的变化对我国对缅投资合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适时调整策略,以促进我国对缅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祝湘辉 《东南亚》2010,(2):76-80
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以殖民统治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对掸、克钦、钦和克耶等山区少数民族的行政制度,其主要宗旨为:保留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经济体制、土司制度,维持当地民族上层原有的特权和地位,通过他们对山区实行间接控制和统治。这种政策以牺牲缅甸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为代价,人为扩大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缅甸在构建多民族国家时面临着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1988年以来,随着缅甸新军人政权上台,大部分少数民族武装基本实现停火,新的市场经济导向政策的实施,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商业精英开始形成。精英集团是在特殊时期形成的政治资源与商业资源的结合体,反映了缅甸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在各个经济领域的垄断排挤了中小民营企业的空间,对缅甸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预防冲突和种族灭绝事件,最有效的政策建议之一就是早期预警模型的使用。本文对两个广为人知的用于冲突和种族灭绝风险评估的模型进行了探究和应用,以检验缅甸边境警卫部队改编(BGF)政策对正在发生的国内族群冲突的影响。本文使用的两个模型  相似文献   
10.
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殖民者占领了掸族地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掸邦统治制度,其主要宗旨为:保留掸族原有社会组织和经济体制、土司制度,维持掸族上层原有的特权和地位,通过他们对掸邦实行间接控制和统治。虽然殖民者在具体实施时也视情况进行调整,但这种政策以牺牲掸族与缅甸本部的交流为代价,人为地扩大了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日后缅甸在构建多民族国家时面临着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