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房福贤  孙峰 《理论学刊》2007,(11):117-122
就山东的地域文化来说,占主流地位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象,体现着民间色彩的"好汉山东"形象却更为人们所认同、流传更广泛。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水浒传》的传播有着极大关系。《水浒传》不仅在"好汉山东"这一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以其特色鲜明的英雄叙事传统,深深地影响了百年"好汉山东"的文学想象与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2.
无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未来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怎样写,抗战文学都是值得后人敬重的文学,是中国文学中非常宝贵的精神资源之一. 一、抗战文学最可贵的精神价值是它体现出来的民族良心 人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抗日战争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斗,在这样的时代里,任何一个有爱国心、责任感的作家,要想置身于时代主潮之外,那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文学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民族良心问题.茅盾、巴金、老舍等人的战时文学活动,就是极好的说明. ss  相似文献   
3.
年近半百的林肯大学中文教授马金妹女士,和她的美国同事相比,个子不高,但富泰雍容,又加上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华文化造诣很深,身上自然有一种东方女性的特殊魅力。跟她学中文的弟子们都很敬重她,爱戴她。  相似文献   
4.
房福贤 《理论学刊》2005,(9):108-112
从文学的意义上讲,战后的抗日文学才是真正的抗日文学。前30年的抗日文学虽涌现出一批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整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新时期的抗日文学不仅完成了从“文学抗日”到“抗日文学”的历史性转变,也开创了中国抗日文学的新时代。变化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学走出了以民族的最高利益为单一立场的国家化叙事模式,也走出了战后30年以意识形态为主要立场的集体言说方式,开始了立足于民间视野和个人话语基础之上的抗日历史的文学重构与叙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