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认为 ,文化建设中的中国特色是必须追求的 ,它至少应包括主流文化突出、时代风格鲜明、文化多样纷呈、继承发展并行、本土文化浓郁、凝聚功能强大几个方面 ;同时 ,文化的创新与土壤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厘清中共“党群关系”的基本概念、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走向,对中共自身建设具有特别和特殊的意义。中共目前关于党群关系的概念性表达至少有六种:种子与土地关系说:鱼水关系说;血肉联系说;公仆关系说;先生与学生关系说;舟水关系说。客观上六种概念在原始意义上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些概念的多样化,导致在党群关系的实践中出现不易把握和不易操作的现象,也存在着实践效果不够理想的事实。比较加权衡,“血肉联系说”提法,应当是表述和反映中共“党群关系”概念意义的最佳选项。  相似文献   
3.
达州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本文采用专家调查法,分别从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环境价值、潜力价值等方面对达州主要红色旅游景点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达州红色旅游项目开发的建议方案,以期更好地推动达州红色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经过重新修订后于2016年开始正式执行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其政党文化的视野下的特征,颇具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征;强烈的法治思维;对党的忠诚意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德治党,重视党员和修身做人。  相似文献   
5.
尊严感,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和核心组成部分。尊严感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需要对人民群众的尊严感予以切实确认和尊重。中国要对人类真正有较大的贡献,离不开群众利益中尊严感成分的增加。但是在当前,主观上群众自我对尊严感的认知存在着偏差,客观上群众利益偏重于对民生关注,事实上存在对群众尊严感的忽视。重视群众尊严感的教育和培育,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感的具体体现之一;要在群众中催生尊严感的自我觉醒;群众尊严感的保护与体现在实践中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抽象层面;真正将尊严感体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与行动之中,是当前整个社会应当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重视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六种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思想,意义极为特殊。中国共产党党情的特殊性,是提出提高“六种思维”能力的自然前提条件;科学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六种思维”思想的内涵,决定着“六种思维”能力提升的质量与有效性;厘清“六种思维”之间的关系与定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六种思维”的准确掌握和科学运用;“六种思维”之一的历史思维,其特殊性与特殊作用,决定着历史思维应当而且必须得到全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文化思维与文化方式,也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文化思维与方式介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必然导致以下结果:国家发展方向的确认、社会进步的目标锁定产生革命性意义;文化的影响力和作用大大体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目标、规划更加科学有效。文化思维与方式介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目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重要补充;中国梦是崇高目标。在文化思维与方式介入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执政者应当是文化的行家里手;以文化思维思考、观察、解决问题应当成为各个层次执政者一种潜在的意识;要统筹兼顾,善于“弹钢琴”;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介入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整个过程。以文化思维与方式评判国家治理的绩效标准为:人民群众精神素质明显提升、精神面貌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的明显显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全民族精诚团结、国家认同感的明显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这是一个崭新的新论断。要实现管理活力的"竞相迸发",必须坚持四个文化性原则:以人为本、以情为重、尊重个性、重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刘少奇同志是党内认识到政治体制存在弊端的极少数之一,并为此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刘少奇同志关于加强监督的许多观点,至今熠熠闪光。主要有:应大张旗鼓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应加强党内的制度建设;应高度重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作用;主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党内要有公开的“反对派”;主张加强新闻监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