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科学发展观是保障村民自治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而村民自治权的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的村民自治权保障实践中,应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重要物质基础,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以统筹兼顾为方法论,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五大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方法论,不仅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方法指引。在秉持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摆在完善法治理论体系的核心位置,协调发展理念是法治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理念是体现法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融合的理论发展趋势,开放发展理念是拓展法治理论体系广度和深度的有效路径,共享发展理念是彰显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平潭综合实验区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践为分析样本,研究重点不仅在于对地方经验的抽象概括和梳理,更为重要的是从地方创新模式中挖掘出改革推进中遇到的深层次共性问题,并提出破解这些共性问题的对策建议,使其具有更加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海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是利用法治化手段调整相关利益方在开发、使用、保护海域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化机制.海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是福建省先行先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国内海域生态补偿实际案例的分析,进而梳理出海域生态补偿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与海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相应的海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法治社会的成功构建,不仅取决于健全的法律体系,更依赖于法治精神对普通大众的广泛渗透。远观世界法治建设历程,可以发现,没有法治精神的滋润,良好的法律,设计精良的制度也会走样甚至形同虚设。近视我国法治建设现状,我国的法治建设最缺乏的也就是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为了更快地推进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我们就必须培育法治社会所必需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收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入手,结合地震灾区孤儿收养的现实需求,深度解剖了我国收养法律制度,指出现行收养制度对收养地震灾区孤儿的条件过于苛刻,收养人范围过窄,收养法律程序冗长难以适应地震孤儿收养的需求,缺乏孤儿收养之后关爱跟踪环节,不利于保护地震灾区孤儿的利益等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制度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禹 《政法学刊》2010,27(2):30-34
随着我国村民自治实践不断推进、学术界对农村问题研究的日渐深入,村民自治权逐步成为村治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有关村民自治权的内涵和性质、主体等问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和研究。总体来看,当前村民自治权研究尚缺乏学理性和系统性,存在权利性质和主体界定模糊、内容分类简单、研究语境单一等问题,并且忽视了对村民自治权与党的执政权、政府行政管理权等之间关系的宏观性和规律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洋经济已初具规模,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已具备较好的条件。进一步提高海洋自然资源整体开发利用程度,防止局部海域过度利用和资源衰退,治理海洋环境污染,以及加强海洋科技支持力度,走出一条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依赖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民众对公共基础设施需求越来越高,但是邻避型公共设施的建设中群体事件也呈高发态势,如何防范和治理邻避冲突成为各级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城镇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的防范和治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夯实以下四个方面工作:建立多元化的邻避设施利益损失补偿机制,切实保障受邻避设施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法治宣传,普及相关科技知识,消除民众对邻避设施的疑虑,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增强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健全民众参与机制,拓宽协商性的对话渠道,广泛吸收民意;引入中立的第三方技术力量,确保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为防范邻避冲突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党代表工作室制度是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机制。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党代表工作室有效发挥密切联系党员群众的平台、创新方式畅通社情民意收集反馈的渠道、深化"四个万家"的活动宗旨、塑造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等功能。健全机制、强化保障,是健全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