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仇叶 《求实》2023,(2):40-54+110
公共行政理论需要服务于中国的行政化改革实践。当前,村级治理的行政化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兴起,这一改革以完善基层治理体制、塑造村级组织服务者角色为目标,并伴随大量公共资源的输入,具有在基层建构公共行政的基本性质。“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基本特征,目标、权力、组织则构成了公共行政体系运行的基本要素。公共行政以公共利益的提升为根本目标,在基层则表现为满足农民的治理服务需求,并通过行政权力与基层组织的常规运转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推进国家权力公共性与治理能力的提升。维持目标系统与权力系统的权责均衡、与组织系统的机制匹配,是保证行政公共性与有效性的基本前提。这既要求国家具有服务乡村的政治理念,又依赖特定的社会基础条件,为公共行政体系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与社会结构支持。乡村社会具有区域差异的典型特征,这就决定了不能盲目进行全国性的基层公共行政体系建设,而是需要审慎考虑特定乡村的社会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区域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联系,为县域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我国超大空间与超大人口规模的城镇化天然具有区域特性,不同区域分化互补的关系使行政区划上统一的县域分化为不同类型,并内在地要求县域城镇化必须具备区域分工的包容性特征。具体而言,“城市型”县域主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其城镇化建设以强化城市群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为目标;“乡村型”县域主要处于中西部地区,其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城乡统筹能力为目标。两者以区域分工的形式分别深化东部沿海与中西部这两大区域的比较优势,从而优化中国的城市体系与城乡关系,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社会包容度。这一城镇化发展道路能够有效协调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迈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沿海农村展开了新一轮村级治理的行政化改革,其基本取向是在乡村一级建立公共行政体系。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深刻改变了沿海农村的社会基础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乡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与治理事务性质的变革。这既导致维系村民自治制度良性运转的基础条件趋于弱化,也为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新时期的村级行政体系具有突出的公共属性,通过村级权力规范、基层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行政构筑了更加制度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强化了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塑造了村级组织的公共服务者角色。在此过程中,国家意志的贯彻能力得到强化,并以公共服务为纽带与农民建立起更稳固的公共关联,在一定程度上使基层治理迈向了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仇叶 《求索》2023,(4):137-145
基于乡村工业化历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利用与土地价值上出现显著分化,引发了土地制度实践的东西区域差异。总体而言,中西部的土地制度实践主要涉及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而东部地区则在国家与集体间重新配置土地开发权。两者均是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而非原因,如果简单将东部的制度实践照搬到中西部地区可能导致土地制度改革陷入困境。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二元地权结构有较强的合理性与适应性,应当持续发挥公有制的统筹协调功能,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创新机制,以应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化经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