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麦克斯·施蒂纳被恩格斯称为"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先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用大量篇幅批判了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理解施蒂纳特别是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离不开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境遇.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一书,此书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编写组在最后的统稿时召开了一系列小型研讨会,本文是第二次讨论的录音整理修改稿。这次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孙伯教授提出的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重要文本的内在理论结构问题,与会学者对此有完全不同的见解,争论的焦点在于:孙伯教授提出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的“两种逻辑”的所指究竟是什么?文本中存在的“两种逻辑”之间的矛盾解决,究竟是其中一种战胜了另一种,还是共同消解为一个全新的理论范式?参加讨论的学者有:张一兵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姚顺良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唐正东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怀玉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大平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亮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相似文献   
3.
姚顺良 《理论探讨》2007,13(6):38-41
关于"异化"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界已进行过长期和广泛的研究,但不少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化。通过对"异化"范畴和"异化"理论形成过程的全面梳理,可以更为深入地揭示马克思接受"异化"理论的具体语境,特别是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身演化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以前"异化"经历了从"经济的日常观念"到"社会—价值的概念"再到"哲学的范畴—理论"三个阶段的演化。对马克思产生直接影响的是黑格尔和布鲁诺.鲍威尔,特别是费尔巴哈和赫斯的异化理论。马克思从异化思想萌芽到自己独特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并非单纯外部语境的产物,而主要是其实践批判不断深化(宗教和哲学批判—国家和法批判—国民经济学批判)、理论上对异化根源不断追问(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经济即财产异化—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价值内在统一的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既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形成的依据,也充分体现于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之中.  相似文献   
5.
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一书的基本观点是:资本积累即其扩大再生产不能在只有资本家和工人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实现,只能通过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外部市场实现。仅从学理层面看,其提出的问题是虚假的,给出的答案是幼稚的。但当我们越出学理层面,就会发现其背后隐含着不仅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批判理解上,而且在经济学方法论层面,以至于历史观层面上的视域的拓展和视角的转换。这一拓展和转换,对于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和各种依附理论,对于认识当前“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全球化背景下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