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康有为在对近代印度衰亡进程的考察中,坦承印度文明在道德层面"万国第一",这冲击了根深蒂固的华夷构造体系,标志着康有为后期思想的一种重大飞跃。同时,康有为意识到革命自立、道德教化等均非短期内实现民族振兴之根本,转而将"物质"与新世界紧密挂钩,这种判断,也是触发其提倡"物质救国论"的一大动因。但另一方面,康有为难以承受"物质"力量的全球化扩展对传统文明的毁灭性打击,难以把握马克思所云的"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之间的辩证关系,最终转而从传统文明内部摸索未来的发展之路,康有为后期思想转向"保守",显然与其对印度的实地考察和思考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南洋姐”席卷世界上大部分的卖春市场,对她们人生命运的悲剧性解读,构成“南洋姐”研究的主流视角。但事实上,“南洋姐”奔赴海外,多多少少是一种主体性、主动性的选择。将“南洋姐”视为“被剥夺主体性的女性”,是很难准确捕捉到历史的全部真实的。“南洋姐”以娇弱之躯,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同时,为近代日本的海外扩张开辟了道路,也为日本日后的“南进”运动奠定了第一座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青年学生精神生活图景呈现出多样性、活泼性、互动性等特征,同时也存在理想信念世俗化、价值理念认同危机以及道德观念失范化问题。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理应具备的丰富性与超越性有所缺失,存在目标缺位、秩序紊乱以及动力缺失等问题。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全球化市场化瓦解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文化工业化与大众文化市场化消解精神生活的丰富性,社会公共性失落引发非理性的困局。为此,要引领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价值意蕴,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使青年群体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文化观念层面实现超越,真正建构起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且作为一种统摄性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虚无主义的发展。虚无主义在中国具有双重历史生发背景:一方面,近代以来开展救亡图存、实现现代化的奋争是虚无主义得以在中国生发的普遍历史际遇;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反思和限定又赋予了虚无主义的特殊表现样态。从资本逻辑出发探究虚无主义是消解虚无的重要路向,以此为出发点的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人民掌握政治权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彰显了抗争虚无主义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国族"构建是晚清政治变革中的一大核心问题。康有为"国族"构建说的出发点,源于他对"保全"中国的强烈冲动。依托"去种界同人类"的乌托邦设想及"天下主义"的理论框架,并辅以文化、政治、物质整合之具体对策,康有为坚信,作为"国族"的动态、开放、融合的"中华民族"之构建,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康有为显然是文化族群主义谱系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揭示了一条新的"国族"构建之路--强调文化价值的整合,将"中华民族"视为超越族群关系的政治和文化象征,通过渐进的方式克服帝国内部多元族群及其政治体制所造成的分裂威胁,致力于实现超大型、多民族国家的近代转型,并为未来的大同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离不开对“大国小农”国情和农情的关注。“大国小农”与实现乡村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须立足乡村发展实际使其实现“大国中农”的升级。结合农民群体发挥的中坚作用和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来看,“大国中农”无疑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深剖“大国小农”与乡村共同富裕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厘清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所面临的市场失灵和政府不足的困境,可以为建构“大国中农”理论和实践范式提供靶向基础。基于“大国中农”的价值意义和“大国小农”的现实困境,以增权赋能为指导思路建构理论范式,以内外融合为指导思路建构实践范式,无疑是以“大国中农”助力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