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网络社会化与青年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已经使人的社会化的方式 ,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 ,正是这些变化使人的社会化的塑造被放在了一个多样性、全求化的情境中。网络社会化会给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课题 ,理论教育工作者应作出积极的、超前的应对 ,这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晴雨表” ,是精神文明的“主心骨” ,是生态文明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用经济发展的障碍及其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伟清  付玲 《求实》2002,(8):31-34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然而 ,我国目前市场经济领域的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信用缺失 ,使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正常沟通交往的平台和正常运行的基础 ,让人没有安全感。信用体系的瓦解还会给社会生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同时还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经验和强大的现实基础.当前我们应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提出具体要求和途径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状况调查”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于2000年12月采取随机抽样和人户访问的方法进行。本文在此调查的基础上对广东地区的社会性别观念进行独立的描述和比较分析。 社会地位是男女两性社会差异的主要体现,社会性别理论为分析两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参考坐标。“社会性别”首先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如本在  相似文献   
6.
各种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观的颠倒、混乱、失衡、乃至断裂,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价值观建设。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又是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对于建构和谐社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艳照门"透视下的时代病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娱乐圈的"艳照门"在逐渐关闭,但"艳照门"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似乎还依然开启,值得我们深思."艳照门"折射出了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些病灶:对待明星的社会心理、网络空间的法律与道德、公众的性文化、当代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都有不完善与不成熟性.如何引导好奇的青少年从这个负面事件中发现正向的价值,是老师和家长们不得不面对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8.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所理解的文明仅仅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种形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曾是我国的社会发展战略。江泽民“5.31”讲话之后,我们再次强调政治文明应该是人类文明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生态文明也应该成为社会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应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体现。从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在不断说明,人类社会文明是一种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一种大文明或整体文明,它们分别是社会进步程度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政治方面和生态方面的结晶与标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共同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是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神,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信息时代文化的大众化趋势与经典性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形象化、感性化、开放化等特征,有利地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使普通大众能够共享社会文化资源,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的生存状况,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可能逐渐消解文化的崇高和意义,弱化文化应有的反思性、责任感、使命感,造成一些青少年满足于大众化的、“快餐式”的文化形式,而疏于经典性的理性思考和崇高追求。所以,信息社会使对文化的经典性诉求变得更为迫切。应该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在大众化与经典性共同兼顾的条件下共同发展、不断创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