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贵安新区是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未来经济发展路径设计应该是: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之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推进经济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走向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时代下,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走产业化经营也是大势所向。文章总结了贵州特色农业经营的几个主要模式,指出了贵州在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上所遇到的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组织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组织引导和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一书出版后,贵州省社科界掀起了学习热潮。2006年8月15日,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主办“贵州省社科界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座谈会”,贵州让科界的部分专家学者纷纷阐发自己的学习体会,并对今后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应用提出了不少新的思路。会议由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团长龚晓宽同志主持。现将专家学者的部分发言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4.
欠发达地区如何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改革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构建推动国有资本有效运作、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顺利实现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们于2000年8月对我省安顺地区(现已改为安顺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将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2008年初的雪凝灾害对中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行造成了巨大影响,雪凝灾害损失大、影响大,这次灾害告诉我们,应加强灾害研究,探索灾害管理规律,构建灾害管理框架。归纳起来,灾害管理的基本框架包括:信息共享的研究体制、协同作战的管理政策、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综合系统的减灾计划、完善的灾害保障制度。完善灾害管理,降低灾害损失,应采取以下对策:建立专门的自然灾害管理机构;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加强灾害研究,建立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建立对灾害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处理灾害的联动机制;完善信息疏导、共享机制;强化灾害防御管理职能,积极推进灾害防御工作社会化;建立灾害专项资金: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6.
洪名勇 《当代贵州》2006,(24):44-45
贵州非公有制经济滞后于东部,主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制度供给不足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制度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扶持公有制经济的偏好、金融制度安排、法规供给、制度实施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董藩  洪名勇 《团结》2003,(3):34-36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本世纪头20年经济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是其中两项最重要的内容,而且二者密切相关。正如马克思在讲述生产与消费原理所说的那样:不仅生产决定消费,反过来消费也决定着生产。鉴于此,在结构调整中,必须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考虑。在“十五”计划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建议积极优化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是发展的目的,这要求我们将投资的重点由过去对物质资本的投资转移到对人的投资上来,转移到提高人口素质、提升人的能力建设上来,实现投资战略的重大转移。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口战略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即从数量、质量并重战略到以质量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战略再过渡到质量战略。优先投资于人的七大重点领域是:农村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服务、重大疾病防疫控制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控制、出生缺陷干预、食品与血液安全、基础教育、农民技能及智能提升。  相似文献   
9.
将贵安新区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贵安新区打造成贵州省对外进出口贸易的窗口、外商投资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载体。这就要求贵安新区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走出一条适合贵安新区特色的对外开放路径。一是产业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二是建设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搭建经济对外开放平台,三是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