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美国向来被视作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主导者。然而,尽管积极倡导实行核出口控制,美国却未能始终对该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施加影响。在核供应国集团中,相较于利益诱惑与威胁这一动用物质实力的谈判方式,美国更倾向于为规则主张的正当性提供辩护,以此推进核供应国集团准则的修改。不过,基于核不扩散规范的此种辩护,也未能保证美国达成其目标。多边谈判中两种参与谈判的行为方式分别为“议价”与“论辩”,在现有研究中对其给予了理论上的区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在两种谈判方式之中选择“论辩”。对美国这一选择倾向的分析,从成本导向的理性选择着眼。此外,为解释在正当性论辩这一谈判方式之下影响谈判结果的要素,提出了基于利益分配关系的心理机制。案例分析聚焦卡特、老布什、小布什三届政府在核供应国集团中发起的四次准则修改行动,四次行动在谈判方式的选择和谈判结果上呈现鲜明对比。文章旨在深入认知大国在多边规则制定中的权力及其界限。国家行为体对于正当性论辩的关注及其在论辩中面临的困境,在规则与规范之争趋于激烈化的国际安全领域,都是日益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 5月 18~ 19日 ,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东亚学研究中心与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东北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日、韩、美等国及中国台湾省、香港特区等地的近 6 0名学者参加了学术讨论 ,提交论文 40余篇 ,其中不乏新问题、新观点 ,反映了近年来学术界在东北亚研究方面的新进展。东北亚研究于 2 0世纪最后 10年异军突起 ,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概而论之 ,推进其研究的起因有3:首先 ,是经济发展的引发。由于 6 0年代以来东北亚各国经济相继崛起 ,使东北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 相似文献
3.
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给国际和平与国家安全带来威胁,而网络安全国际规范还处在生成的过程中。各国政府致力于达成一定的规范共识,但常常受到国家间政治博弈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互联网企业及非政府组织开始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规范制定中,并提出了不少有别于现有规范成果的规范倡议。互联网企业及非政府组织期望严格约束国家的网络空间行为,并在网络安全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们提出的规范倡议从多个方面弥补了现有规范的不足。在现实中,主导规范制定的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既相互利用,又持续博弈,互联网企业及非政府组织在规范制定进程中的权力与影响力受限。联合国信息安全开放式工作组及少部分国家有限度地向非国家行为体开放,使经过挑选的部分规范倡议进入政府间规范讨论议程,但国家间的分歧与博弈又阻止了这些规范倡议成为受到认可的国际规范。尽管如此,国家间博弈方式的转变,即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互联网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为政治博弈服务,以及公私关系更为平衡的新型网络安全治理模式的构建,为互联网企业及非政府组织争取更大的规范制定权力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