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底,美国关闭在伊拉克所有"刚性基地",从伊全部撤军,同时又以雇用私人保安、安插安全和情报人员、保留军事培训人员与军事顾问、部署特种空军力量等方式,在伊拉克保持"柔性存在"。这种"柔性存在",在国家层面有助于美国稳定和控制伊拉克;在地区层面有助于美国遏制伊朗,维护海湾地区力量平衡;在全球层面有助于美国减少军费开支,推动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柔性存在"体现奥巴马政府在中东乃至全球军事部署问题上的"新思维",即军事存在的小型化、机动化和隐蔽化。  相似文献   
2.
孙德刚 《外交评论》2011,28(5):117-130
安全认知主要受国家安全战略思维、受威胁的海外利益以及核心决策者个性特征三个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一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战略调整。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基地旨在保护其海外经济利益、文化利益、政治利益、侨民利益和军事利益,是其投射军事力量、干预非洲事务、传播法国文化和提升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手段。2007年萨科齐担任法国总统以来,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基地日益呈现出"机动化"、"欧盟化"、"本土化"、"公共化"、"集中化"和"新型化"特点,其战略调整折射出法国安全认知的变化,包括国家安全战略思维的变化、对"危机弧"地区海外利益的重新认知和萨科齐"新多边主义"思想。2011年3月以来,法国在利比亚和科特迪瓦两地同时用兵,表明萨科齐政府不再坚守传统的非洲法语区,而是根据"危机弧"地区海外利益的变化重新部署军事基地。  相似文献   
3.
整体外交是大国以多边组织和多边机制为平台,推动与利益攸关群体进行整体合作的一种外交范式。中国对中东国家的整体外交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双边合作型("1+N")、主动接触型("N+1")、地区互动型("1+N+X")和全球磋商型("X+X")。中国对中东的整体外交成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群体开展全方位合作、运筹与大国关系、推动中东国家利益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平台,体现出重进程轻制度、重官方轻民间、重经济轻安全、重微观轻宏观、重中央轻地方的特点。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推广的重要手段,新时期中国对中东国家的整体外交既要重视中国参与的多边组织,也要重视既有的双边伙伴关系网,同时还应发挥中国外交优势资源。在整体外交推进过程中,中国应增强话语权,多渠道推动中国与中东建立更加密切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4.
的准联盟外交模式反对缔结军事盟约,强凋国家之间的平等协商与合作,彰显"联而不盟"之特点,其本质是共同安全与共同发展.具有共同安全关切和利益诉求的国家依靠双边或多边机制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危害各自的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威胁,如核扩散、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它旨在维护而不是损害主权,强调平等协商而非大国丰导.中国的准联盟外交是全球格局转换、经济相互依赖和中同国际身份转变三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是国际安全向伞球安全转换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历届政府为确保生存,在特定安全环境下防患于未然,将战场推至敌人的境内,速战速决,并多次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以色列先发制人战略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其对该战略的时机把握上,亦即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同时以色列避免持久战与消耗战,防止战线拉得过长,造成“体力透支”。伊朗核危机爆发后,以色列迟迟未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主要是遵循了这些原则。  相似文献   
6.
巴基斯坦恐怖组织中的中东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基斯坦与中东伊斯兰恐怖组织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渠道,亦即反苏伊斯兰圣战组织渠道、沙特和伊朗渠道、中亚渠道以及克什米尔渠道,双方还保持着密切的人员、资金和军火交流途径。巴基斯坦同中东恐怖组织的联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近年来,巴基斯坦开始向中东地区“输出”恐怖主义,并对中国的边疆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国际安全之联盟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盟理论一直是国际安全研究领域所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 ,也是一个充满悖论、见仁见智的问题。以摩根索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联盟理论认为均势是联盟形成的关键 ;以沃尔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则认为威胁平衡是联盟构建的动因 ;冷战结束后 ,面对联盟特征所呈现的变化 ,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分别从功能和文化的视角对联盟的本质加以深度剖析 ,进一步完善了联盟理论的研究 ;而 2 0世纪 90年代施韦勒“利益平衡”的提出 ,说明现实主义联盟理论不仅没有退出舞台 ,而且仍然是联盟研究的主流理论。同时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上出现的奇特的准联盟现象也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注意 ,但学术界对准联盟理论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8.
准联盟外交是国家间在非正式安全合作协定基础上开展的安全合作,它具有隐蔽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此外交模式的运作不依靠盟约,而依靠领导人互访、口头承诺、非正式安全协定或对外援助.当获得外部战略资源与保持外交自主性在决策者心里达成一种平衡时,准联盟外交就会比联盟外交和中立外交更具吸引力.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中立国家还是结盟国家都推行过准联盟外交,这为中国开展准联盟外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从"改造中东"的大局出发,同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一道向巴以双方提出了"路线图"计划.尽管该计划起初均受到巴以双方的认可,也受到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但随着中东局势的不断变化,该计划在刚刚付诸实施时就遇到了巨大挑战,且面临"夭折"的危险.布什政府企图改造"失败国家"的努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相继遇到挫折后,在巴勒斯坦将注定再次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从奥斯曼帝国解体到2020年阿联酋与以色列建交,阿拉伯民族主义历经百年兴衰.二战后,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成为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支持巴勒斯坦事业的"武器",阿以矛盾成为中东地区主要矛盾.然而,随着阿拉伯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加上域外大国和中东非阿拉伯国家对阿"分而治之",阿拉伯民族主义开始让位于地方民族主义,阿拉伯世界的整体利益让位于各国的现实利益.从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到阿联酋与以色列签署《亚伯拉罕协议》,阿拉伯世界不断分化,利益诉求、安全挑战和身份认同日益多元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了在海湾地区应对伊朗的威胁以及在东地中海地区应对土耳其的挑战,部分阿拉伯国家选择与以色列"化敌为友",多极化的"新中东"格局已现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