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最高层次的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权威性、普遍有效性、义务性和惩制性等四个基本特征。法律体系分有法庭的法制和无法庭的法制。世界各地的法庭并不都是一样的,法庭制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法律与一般社会伦理道德准则的分离同时也使得法律日益政治化。  相似文献   
2.
“易”含三义,即变易、不易和易简,三义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所体现的是包含正、反、合三段命题的完整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实际上存在于先秦诸子特别是儒、道两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方法中。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曾就如何对封建国家机器实行有效的管理,如何对政府官员进行选拔任用、核考奖惩,如何激励臣民劳作的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虽然是针对封建国家政治管理问题而发的,但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具体管理问题,所阐发的一些具体管理原理和方法,经过我们的批判和改造之后,是能够为今天的现代管理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克谦 《学习论坛》2005,21(4):49-51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和持久普泛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形式的“品牌”价值,立足于当代语境给予新的阐释,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本文对“仁义礼智信”在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的意义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为使儒家思想精华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首先必须对儒学进行现代化的阐释与改造。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当今社会实践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这种阐释与改造的意义和价值,有别于对儒家思想作纯粹的学术研究,因而在具体操作中也应当采取有别于纯学术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命”这个字有命名、生命、命运三重含义,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命”的深刻含义也就隐藏在这三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之中。“命”是对个人生命存在的限定或规定,是个人与社会环境和生活世界的联合体,关注“命”的问题是庄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他主张“安其性命之情”,可以称之为“安命”哲学,其内容包括对语言之“命”的悬置,对生命之“命”的保养,对命运之“命”的安顺。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中“存在”一词在翻译成中文时出现的麻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映照出“存在”一词的多重含义和所谓“存在”问题的矛盾晦暗之处。汉语虽没有一个与“存在”完全对等的词语,但却用多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述包含在“存在”中的问题。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庄子所谈论的“是非”问题与海德格尔所谓“存在”、“此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却是不同的。这一比较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个人的看法上的一个比较普遍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求"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善于在"实""事""史""时""势"中来求"是"."实""事""史""时""势"构成了中国哲学对"是"进行理解和阐释的整体语境.从"实""事""史""时""势"来求"是",体现了中国哲学富于实践性、人文性、辩证性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对“哲学”概念的阐发,对于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真理或绝对精神自身发展的全部过程,是通过概念和思辨的思维,以科学体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辩证发展着的存在本身,不同的哲学体系乃是真理前进发展中的必要环节。黑格尔“哲学”概念在本体论上强调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在认识论上强调主体就是实体,在方法论上认为方法乃是运动着的内容本身的性质。黑格尔哲学由于过分强调必然性,不免带有准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0.
墨子打出“天志”、“明鬼”的旗号,攻击儒家“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又提出“非命”的纲领,反对儒家“以命为有”、“立命缓贫而高浩居”。表面看来,孔墨两家对于天、命、鬼、神的态度似乎真是处处相反,针锋相对。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这种针锋相对的另一面,即孔、墨二人对天命鬼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