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福尔马林灭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针对鱼类致病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单克隆抗体(McAb),用软琼脂法进行克隆化培养,通过间接ELISA法对所得的杂交瘤细胞株进行特异性筛选,并鉴定其Ig亚类,测定腹水效价,进行了相对亲和力和抗原位点等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了8株可分泌特异性McAb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1C3、1C6、4H8、3D9、2B11、3G3、2H11、1B8。经过鉴定,这8株McAb能够特异性地针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与其他测试菌之间无交叉反应;其抗体主要分为4个亚类,分别为IgG2a型、IgG2b型、IgG3型和IgM型;腹水效价均在10-6以上;相对亲和力较高;2B11针对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脂多糖表位,而其余7株McAb针对的非脂多糖抗原位点。试验结果证实成功制备了能稳定分泌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McAb的细胞株,为水产养殖中该菌的快速检测和免疫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凡隆气单胞菌在人工感染斑点叉尾鮰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及其致病机理,用凡隆气单胞菌(8×107 CFU/mL)分别以浸泡和腹腔注射的方式感染斑点叉尾鮰,于接种后第1、2、6、12、24、48、72和96小时剖杀采样,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并采用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凡隆气单胞菌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动态分布。结果显示,浸泡组在接种后第2小时,首先在鳃检测到阳性信号,6h后从脾和肾中检测到阳性信号,随后在肝和脑中也有少量阳性信号被检出;腹腔注射组在接种后第2小时即从脾和肾中检测到阳性信号,随后肝中也检测到阳性信号,而鳃中没有检测到阳性信号。两种感染方式阳性信号在各组织器官内的分布相似,主要出现在肾、脾和肝的吞噬细胞内、血管内、坏死区域、细胞间质区域以及少量实质细胞内,引起多器官的充血、出血、全身性炎症及变性和坏死,并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检出量逐渐增多,肌肉、心脏、肠和眼球组织中没有检测到阳性信号。结果表明,凡隆气单胞菌感染途径多样化,自然环境中可通过鳃进入斑点叉尾鮰机体,肝、肾、脾是主要的感染靶器官,靶器官的损伤是造成斑点叉尾鮰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1只由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和肺炎克雷白氏菌(Klebsiell pneumoniae)混合感染引起急性细菌性败血症死亡的亚成体大熊猫进行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眼观可见心包积液,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出血点;肺有萎陷灶和气肿灶,支气管内有较多粘液样物质;肝肿胀、质脆,有小坏死灶;脾肿胀呈败血脾;胃底部有溃疡,肠遗扩张充气,淋巴结红肿.病理组织学检查,内脏器官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发炎、变性坏死和微血栓形成,尤其是脾的急性出血性炎症和淋巴结及胰坏死性炎症更明显,甲状腺上皮细胞萎缩、减少.  相似文献   
4.
采用鸡枞菌多糖(TAP)体外作用于小鼠T淋巴细胞,用ELISA法检测其IL-4、IFN-γ及IL-2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RT-PCR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观察研究了鸡枞菌多糖对小鼠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onA组相比,25~100μg/mL TAP在作用72h内均能显著促进T细胞产生IL-4、IFN-γ及IL-2(P<0.01);25μg/mL TAP作用48h后可显著降低被ConA激活的T细胞CD4+%(P<0.01),升高CD8+%(P<0.05),并降低CD4+/CD8+(P<0.05);50μg/mL TAP则可显著升高CD3+%(P<0.01);50μg/mL TAP在作用72h内能显著提高IL-2、IL-4及IFN-γmRNA表达量(P<0.01),并使其保持较高水平。提示,TAP对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显著增强作用,T淋巴细胞是TAP的靶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5.
采用常规解剖组织学方法,对l~268d黄羽鹌鹑的腔上囊大小、绝对质量、生长指数进行测定及解剖组织结构分析,探讨了其形态、生长、组织学结构及发育规律,为鹌鹑的免疫接种和疾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黄羽鹌鹑腔上囊呈盲囊状,乳白色,位于肠道末端,泄殖腔背侧并与之相连;绝对质量、长和宽随日龄逐渐增大,39d最大,以后逐渐减小;生长指数随日龄增高,8d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基本结构从内至外依次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各层宽度及黏膜大褶皱高度于39d最大;组织构成随日龄逐渐发育,39d后逐渐纤维化萎缩,雌性比雄性退化的早且快,最后成为残迹。  相似文献   
6.
对通过临床特征与PCR确诊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8例自然病例进行剖检取材,常规石蜡切片与超薄切片,HE染色及醋酸铀一柠檬酸铅染色,观察了淋巴结与脾的病理学变化.肉眼观察可见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与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脾萎缩或中度肿大.组织学观察显示,淋巴结与脾淋巴细胞坏死,数量明显减少,网状内皮细胞增生与巨噬细胞浸润,在一些网状内皮细胞与巨噬细胞的胞浆内见嗜碱性包涵体.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淋巴结与脾淋巴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核浓缩,边集,甚至形成凋亡小体;在巨噬细胞与网状内皮细胞核和胞浆内均可见包涵体,包涵体为大小不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均质或颗粒状2种类型,胞浆包涵体常见于肿胀的线粒体与扩张的内质网附近.表明断奶仔猪患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可致淋巴结与脾淋巴细胞坏死、凋亡,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鲤鱼亚急性铜中毒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中铜离子浓度0.03、0.05、0.10、0.18和0.32 mg/L分别对鲤鱼进行为期5周的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鲤鱼铜中毒后的临床症状、解剖学变化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Ⅰ~Ⅴ组鱼的发病率分别为5.0%、17.5%、25.0%、32.5%和52.5%,死亡率分别为0、2.5%、5.0%、10.0%和15.0%。中毒鱼的体表和鳃黏液增多,体色变黑,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肠黏膜层坏死,鳃小片上皮增生、变性、坏死,心肌纤维空泡变性,胰腺凝固性坏死或溶解性坏死,脑膜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证实肝、肾、肠和鳃是铜中毒损害的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8.
中药“十八反”是中医学上的配伍禁忌。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十八反”尚缺乏严密的科学验证,因此也存在着一些争议。葱反蜂蜜是“十八反”的配伍禁忌之一,即歌诀中的“蜜蜡莫与葱相见”。在许多经典中医药学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唐代《师皇安骥集》、《元亨疗马集》等都有记载。现今的教科书如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中也指出“葱白不宜与蜂蜜同服”,全国高等农业院  相似文献   
9.
对自然感染犬瘟热病毒的小熊猫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 ,犬瘟热病毒对小熊猫内脏器官可造成广泛性损伤。在淋巴系统各器官 (淋巴结、脾等 )表现为变性、坏死、淋巴细胞减少等退行性变化 ;肺表现为浆液性 化脓性肺炎 ;胃肠道表现为卡他性炎 ;脑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 ;同时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壁上皮细胞、食管上皮细胞、肠上皮细胞、胆囊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膀胱上皮细胞等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硫酸铵盐析、DEAE-Sephadex A50凝胶层析等方法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胞外产物中提纯了一种蛋白酶,将提纯的蛋白酶腹腔注射斑点叉尾鮰,研究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胞外蛋白酶对斑点叉尾鮰的致病性以及引起的病理变化。结果发现,斑点叉尾鮰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其LD50为3.49μg/g。病鱼鳃丝肿胀;肝及肾肿大,质地脆,有大小不等的坏死区;脾肿大出血。组织学观察可见肝细胞肿胀,严重者空泡变性,大量细胞坏死、溶解消失;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空泡变性,细胞淡染,逐渐溶解、消失,隐约可见细胞轮廓;脾严重出血,网状内皮细胞坏死;胃肠黏膜下层炎性水肿。超微病理学观察发现肝细胞糖原颗粒减少,细胞核染色质溶解,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模糊不清;脾大量红细胞浸润,网状内皮细胞核染色质大量消失;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微绒毛肿胀,脱落;细胞核染色质减少,边移,核膜扩张;线粒体肿胀,滑面内质网扩张。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证实,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胞外蛋白酶可致斑点叉尾鮰各组织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特别是对肝、脾、肾、脑和胃肠道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