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0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宁夏羊胃肠道线虫对现行驱虫药的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粪便虫卵减少试验对宁夏地区所属灵武、贺兰、盐池、吴忠、中宁、中卫、永宁和银川市郊8个县(市)的12个绵羊场、6个山羊场进行了丙硫苯咪唑和阿维菌素抗药性的随机调查。结果表明:在用丙硫苯咪唑调查的10个绵羊场和6个山羊场中,虫卵减少率在95%以下和95%的置信域下限在90%以下的有山羊场2个、绵羊场2个,证明对丙硫苯咪唑有抗药性;1个绵羊场和1个山羊场的虫卵减少率是96.3%、95.9%,但95%置信域的下限在90%以下,具有抗药性可疑;山羊群中丙硫苯咪唑的抗药性为33.3%,绵羊群为20.0%。用同样的方法调查了1个山羊场和5个绵羊场(其中有4个羊场曾执行了丙硫苯咪唑的试验),查出1个山羊场和1个绵羊场对阿维菌素具有抗药性可疑,其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7.3%和95.5%,置信域下限在90%以下。揭示了宁夏地区羊消化道线虫对现行驱虫药的抗药状态,为今后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感染驯鹿狂蝇幼虫驯鹿进行了剖检观察,证实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鼻腔及咽喉黏膜,在当年的7月到翌年1月主要以一期幼虫为主,从翌年2~3月开始快速生长发育,在4~6月多为二、三期幼虫。从翌年5月开始,成熟的三期幼虫随驯鹿打喷嚏排出体外羽化为成蝇。通过对驯鹿狂蝇生活史的观察,表明在大兴安岭地区,驯鹿狂蝇三期幼虫在50%~70%的湿度、21.5℃的平均温度及21.5℃下的451.5~666.5℃总积温下,经21-31 d羽化为成蝇,羽化率为59.6%。成蝇出现于6-9月份,在7~8月份达高峰期。驯鹿狂蝇1年发生一个世代,在驯鹿体内的寄生生活长达9-10个月;雌性成蝇每次产胎蚴30-80条,一生共产800-1000条;雌蝇寿命比雄蝇长,约为1-3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P-糖蛋白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伊维菌素耐药株和敏感株间的差异,进一步弄清该基因与伊维菌素耐药性产生的关系,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捻转血矛线虫伊维菌素耐药株P-糖蛋白基因hcpgp-1的多态性,并对所得序列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伊维菌素敏感株虫体的PCR产物不能被内切酶KpnⅠ切开,而伊维菌素耐药株虫体的PCR产物可被内切酶切开;酶切后统计数据显示,10条敏感虫株全部为敏感纯合子(BB);在所检测的20条伊维菌素耐药性虫株中,抗性纯合子(AA)6个(30%),杂合子(AB)13个(65%),敏感性纯合子(BB)1个(5%)。其中,AB基因型频率最大,为优势基因型,其次为AA型,BB型比例最低。抗性等位基因A为优势基因,其频率为62.5%,敏感等位基因B的频率为37.5%。同源性分析发现,具有抗性的糖蛋白基因hcpgp-1与敏感株的同源性较低,在80.2%~89.3%之间。且发现伊维菌素耐药株hcpgp-1基因序列中,有多处碱基发生了突变。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P-糖蛋白在捻转血矛线虫伊维菌素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试验了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 (Arthrobotrysoligospora)孢子批量培养技术、孢子通过兔消化道后的活力及其对绵羊消化液的体外耐受力。结果表明 ,少孢节丛孢菌孢子最适合以玉米粒为基质批量培养 ;少孢节丛孢菌的孢子在通过兔消化道后 ,可以保持存活 ;并且在体外对绵羊瘤胃液、真胃液、十二指肠液有一定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5.
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oligospora)是一种捕食线虫性真菌,早在1850年由Fresenius从土壤中分离获得。此后,许多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证明该菌对多种线虫幼虫都具有很高的杀虫效率,与某些化学药品相比,有安全、无污染等优点。但...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培养基对厚垣普可尼亚菌胞外蛋白质的诱导效果及相应发酵液的生化性质,以更好地利用该菌对家畜寄生性线虫进行生物防治,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使用3种常用真菌液体培养基对厚垣普可尼亚菌进行发酵培养,并检测发酵液的蛋白质质量浓度、蛋白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及杀虫效力等,筛选出适合该菌液体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在3组培养基中,LMZ培养基组的蛋白质种类最丰富,蛋白质质量浓度(2 320 mg/L±10.00 mg/L)、蛋白酶活性(2.95 U/m L±0.23 U/m L)与磷酸酶活性[1.546 U/100 m L±0.035 U/100 m L(酸性磷酸酶)和0.516 U/100 m L±0.069 U/100 m L(碱性磷酸酶)]都较高,对线虫的杀虫率也是3种培养基中最高的,可达60%,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从生物防治的角度,在试验的3种培养基中,以LMZ液体培养基为最佳选择。这一发现可为今后对厚垣普可尼亚菌液体发酵培养、杀虫物质的产生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究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对从内蒙古骆驼生活环境中采集到的24种蝇进行普通生物学剖检,并进一步用斯氏副柔线虫特异性引物ST1、ST2对蝇体内检获的幼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筛选与确定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的传播媒介。结果显示,在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体内均发现了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感染强度为1~22条/个,雌蝇与雄蝇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幼虫长度为1.033~1.934mm;雄蝇的感染率为43.8%~48.0%,雌蝇的感染率为35.7%~46.2%。扩增得到的部分ITS序列(包括5.8S)与GenBank中登录的斯氏副柔线虫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3%。基本确定了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为斯氏副柔线虫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8.
应用不同诱导剂和不同营养组成的液体培养基诱导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产生发酵液,经浓缩处理后,对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酶活性以及相关的生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和相关诱导剂能够显著影响少孢节丛孢菌的代谢过程;而且秀丽新杆线虫刺激少孢节丛孢菌产生的培养基滤液和氨基酸刺激所产生的发酵液内含成分不同;蛋白酶活性越高的滤液中,磷酸酶活性越低;产生胞外蛋白酶的最佳培养时间为6d。  相似文献   
9.
用生物解剖镜、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骆驼喉蝇蛆( Cephalopina titillator) 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阐述了各期幼虫的寄生特性。指出Ⅰ期幼虫是以体前、体后及体侧对称分布的丛状刺为特征,主要寄生在鼻窦、额窦内;Ⅱ期幼虫形态类似于Ⅲ期幼虫,体部各节开始出现柔软、色淡的锥状突雏形,主要寄生于鼻窦、鼻腔及咽喉部;Ⅲ期幼虫以环绕于各节背腹面、大而扁平、尖端指向后方的锥状突为特征, 该期幼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鼻腔、咽喉部。  相似文献   
10.
非洲颚虱(Linognathus africanus)属于颚虱科(Linognathidae)、颚虱属(Linognathus)。据文献记载:该属共有50多个种,其中寄生于家畜的仅有6种。非洲颚虱是绵羊、山羊的一种吸血虱,从未见有寄生于骆驼的报道。而且,颚虱属的其它种类也并不寄生于骆驼。我们于1984年,在内蒙古骆驼寄生虫调查中,获得了虱类标本。经鉴定为非洲颚虱(Linognathus africanus Kellogg et Paine)。 (一)形态特征 虫体呈棕黄褐色,头窄长,近菱形,从触角后向侧方突出。触角五节,各节中央多数有二根刚毛,边缘及末端也皆有刚毛。在第四、五节后侧缘处各有一圆形的感圈。无眼。胸部为前窄后宽的梯形。其前部中央形成三角形缺口,和头部后端相吻合。第一对足比后二对足较小,其爪细而锐利;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