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人保险制度作为美国军人保障体系的主要支柱之一,在保障美国军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免除军人后顾之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美国从内战抚恤金制度产生到20世纪初期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追溯美国军人保险产生和构建的政治与历史基础,以此来考察美国军人保险制度的转型,同时分析目前所形成的“商业保险公司运作+政府部门监管”的制度架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探讨美国军人保险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弱有所扶"是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弱有所扶"的提出将会推动中国反贫困的目标从目前的绝对贫困群体转向更大规模的相对贫困群体,由此不但扩大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范围,而且将会推动从多维贫困的视角对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干预。为此,应推出低收入标准(线),全面开展多维贫困的监测和政策干预;推动《社会救助法》早日出台;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分类管理,建立弱势群体激活的政策体系;落实针对贫困儿童与家庭的公共服务清单,强化公共服务清单执行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其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所处的外部环境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慈善法律体系加以规范。现有的慈善法律法规大多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台的,过于注重宏观层面的法律效力,可操作性不强,由此造成慈善法律法规的规范对象在实践中无所适从、慈善行为无序。因此,加快我国慈善立法进程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中国已经进入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城乡一体化推进时期。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城乡一体化是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逐步将城乡居民纳入到基本社会福利范围。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城乡一体化的具体目标为一个制度,两个标准,统一管理,协调发展;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是教育福利、老年服务和住房福利。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面临从救济型向制度型、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战略转变。东亚各国和地区回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不同,其中日本和韩国的普惠型福利体系最引人注目。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发展在目标上要有中国特色,功能上要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求、实现社会保障的国民待遇、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原则上要政府主导、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范围上要广覆盖、多层次,路径上要城乡一体化,框架上要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以社会化福利为主体、以职业福利为补充。我国可能通过颁布《社会福利法》推进社会福利制度化建设,通过改革形成均衡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多元分担机制,通过社会福利体系重构开启中国"福利元年"。  相似文献   
6.
苏南是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苏南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上也处在领先的地位。在推进整体性治理过程中,苏南形成了以公共利益与责任为导向的治理理念、一站式供给服务的运行机制以及优化的供给服务方式,由此,推动苏南社会治理体系出现多元共治和协同治理的特征,实现了“政社善治”、“社区善治”与“包容性发展”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正>新时代开创了我国社会救助的新起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救助面临五大新起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保障已全面进入到"制度优化"的新阶段。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的目标被定位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在制度优化路径的选择上还存在着许多争论。本文从"优化目标——优化路径"这一整体性分析视角出发,对我国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筹资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关键制度进行优化分析,从而提出"四位一体"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增能视角下我国智慧化养老服务的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大力推进,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入了政府全面主导的新阶段,在理念、制度、体系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理念上,从传统的恩赐型救济理念向现代的公民权利救助型理念转变;在制度上,社会救助形式从临时性、随意式救助转向经常性、制度化救助;在体系上,社会救助内容从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