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司法解释细化了劳动争议仲裁一裁终局制度,但该制度在适用上依然存在可完善之处.本文在此就劳动争议仲裁一裁终局制度的适用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培育公务员精神要着力营造“三大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是在公务员队伍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措施和具体体现,是解决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把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到实施公务员法的全过程,贯穿到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全过程,贯穿到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要着力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来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相似文献   
3.
有关部门对国内不同阶层所作的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前途、共产主义信念等的问卷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社会公众甚至党员干部存在严重的信念、信心、信仰的危机.特别是一部分党员干部,其所思所行已经严重背离了党的宗旨,令人触目惊心!重新认识政党的执政功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无疑是应对当今中国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政府信用失范是政府信用缺失、信用贫困、信用滥用、信用危机的统称,政府信用失范将会造成政府失效乃至政府失败.要提高政府信用,必须重视政府的信用意识,做到依法行政,言出有据、言而有信.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目前政府主导形态下,政府信用的提高和信用危机的克服主要仰赖于政府的行为自主性即政府自觉.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同时阶层两极分化与阶层固化相互交织现象日益显现,党群关系面临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政府是诚信社会的维护者从中国历史传统看,政府要取信于民,立信于社会。《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为政者除了要富国强兵之外,还要使民信之,而民之依赖尤为可贵。在这方面,有史可鉴,《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商鞅为在秦推行新法,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终使秦国富兵强,消灭六国。从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的观点看,洛克、霍布斯、托克维尔认为,信任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7.
周玉蓉 《行政与法》2006,(12):39-4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创新势在必行。通过创新政府理念,发展电子政务,建立学习型政府和富有创造精神的公务员队伍,来推动政府理念、目标、能力、形象的全面创新,不仅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和具体要求,也是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务公开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务公开制度作为现代民主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对于预防和治理腐败、改善干群关系、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我国政务公开制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尔后探讨了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的对策,旨在促进我国政务公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这就为完善我国的行政决策制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政府信用失范是政府信用缺失、信用贫困、信用滥用、信用危机的统称,政府信用失范将会造成政府失效乃至政府失败。因此,要提高政府信用,必须重视政府的信用意识,做到依法行政,言出有据、言而有信。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目前政府主导形态下,政府信用的提高和信用危机的克服主要仰赖于政府的行为自主性即政府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