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4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逾百年之际,有必要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现象和问题.“会通说”是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之谜”的主要解答模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从内在机理上看,“会通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谜是不彻底的,文化客体间的“会通”只是基础,文化主体的“接受”才是关键.从文化观角度看,立足于狭义文化观立场的“会通说”,并不能完整系统地反映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从广义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可见,由文化的“会通”进到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矛盾运动展开的两个基本环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逻辑的主客体辩证法.“主体接受论”是对“会通说”的合理继承和深化,它更全面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理论的合理“话语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合理"话语化"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重视理论的合理"话语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机制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理论的"话语化"应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来总体实现。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重点突破:将理论体系转化为大众话语体系,这涉及教科书改革,包括理论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更紧密衔接、融合与统一;大众话语体系的建构,即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与风格的彻底中国化,逐渐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话语体系,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和媒介形式,创造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形式;通过推进民生实践的改革与建设维护和促进人民大众的全面自由发展,以证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力量。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发展中国为主题和现实目标的历史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想与中国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初步实现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化和具体化。科学发展观之“科学”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本质是“人学”的中国化,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人学”的现实形态。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应该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定位,要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问题"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喜咏 《求实》2006,1(3):35-37
研究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本质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必须把对“事实”作“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摆在首位。当前最大的现实是社会主义,必须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的内在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规律性、社会主义如何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战略课题等等重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反对事实和问题的分离、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内在分离,反对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姜喜咏 《唯实》2009,(8):5-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60年的历史经验是:必须自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造性地将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和优良传统文化的互化、融合与共生的辩证和谐;必须处理好“化”马克思主义与“化”现代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姜喜咏 《学习论坛》2009,25(3):55-58
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推进过程中,有几对"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及其定位问题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拓展、深化的基础性前提性问题,对它们的理解和回答,特别是学术上的定位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理建构的路径、目标、体系和结构,因而需要展开积极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最根本的一条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定义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方面: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论、“源”与“流”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的深化和发展.赋予了‘其更为深刻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民族化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蕴着她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和经历独特的民族发展道路,这也为其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深厚的理论资源和发展空间:实践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为科学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标志着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化和中国化的内在同一的实践自觉,使党的执政实践更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合理性和亲和性,也利于西方世界增进对中国的理解。“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中国化”的终结.而是意味着“中国化”的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起点,当前需要继续深度“中国化”,最终建构科学、完整、系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姜喜咏 《求实》2008,1(1):29-32
作为哲学问题的科学发展观主要探讨科学发展观在什么意义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念的合乎内在逻辑的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念体现为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内在逻辑的批判中彰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历史性的批判中凸显科学的发展理想.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理想,其哲学内涵主要表现为这样一种全新的现实发展观念,即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原则的共同富裕为现实目标,以扬弃"物化"为运动过程,实现物(包括社会关系)的人性与人的物性的和谐交融,体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一大基本特征与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直接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9.
姜喜咏 《学习论坛》2009,25(8):53-55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经呈现方法多元化的倾向,其中以解释学为甚,其他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方法也在介入之中.这种局面对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思想进程的理解是有益和必要的,但也带来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混乱,还存在着表象化、弱化、边缘化甚至去主导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学术倾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坚持科学地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有学术深度的"内在性"比较和融合性研究,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范式的基本内涵、结构功能和理论意义,科学地审视解释学等多元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影响,汲取其合理因素,批判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异质性.这不仅始终是一种基于理论立场的理论本能,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方法论层面应有的自觉的合理的理论意识,更是当前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与唯物史观的完整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理论地位及逻辑安排的争议及其解决,需要唯物史观“科学—人文”完整逻辑模式的建构.其中,“矛盾→规律→动力→作用”的科学主导的逻辑线索是清晰成熟的,而人文逻辑清晰的线索至今有待具体建构.在相对区分“社会”与“历史”概念的前提下,可以发现“历史→社会→现实的个人”的线索,即“科学—人文”融贯的完整逻辑与理论境界.历史合力论不是简单的理论注脚和修辞“解喻”,它完整体现了“科学—人文”逻辑的张力与融贯,是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统一,是唯物史观元理论的逻辑完成与历史经验的理论化境和深刻解谜,运用时应注意其与历史观上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