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1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林蔚 《瞭望》2006,(27)
这几天,国家审计署新一份审计报告一改以往指名道姓的“风暴”面孔,让已经习惯于通过李审计长之口释放自己对腐败之痛恨的老百姓,很有些不过瘾的感觉, 甚至有些失望和不满:李审计长害怕了?妥协了?抑或是问题多得已点名点不过来了? 不能说老百姓的情绪全没道理。首先, 历次审计曝光出的问题确实不少。连李审计长都不得不承认,“说这个单位一点问  相似文献   
2.
林蔚 《瞭望》2006,(51)
本月11日,教育部长周济在武汉“中部崛起人才论坛”上的一番表示——从明年起,全国农村小学初中将全部免收学杂费,令笔者这些天来一直有一种想说点什么的冲动。首先想说的无疑是“振奋”。虽然自今年9月1日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后,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已经是法定之事,但从西部农村如此迅速地就普及到了全国农  相似文献   
3.
林蔚 《瞭望》2006,(10)
“两会”已经召开。对”两会”有越来越高参与热情的百姓们究竟最关注什么呢?这些天来,笔者在网络中穿行,透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等主要网站对网民的问卷调查,一个发现让人禁不住有想说点什么的冲动,这就是,网民最关注的问题与政府关注的问题基本吻合.排在调查前几位的医疗、住房、  相似文献   
4.
林蔚 《瞭望》2006,(24)
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结束了。初夏六月的热燥空气,也似乎随之降温而变得宜人起来。这的确是我的真实感受。尽管我的孩子早在两年前就熬过高考,进入了大学, 可各路媒体一个多月来对高考的高度“聚焦”,再次把我拉回到高考那令人备受煎  相似文献   
5.
林蔚 《瞭望》2005,(33)
近日,国家发改委给各中央新闻 媒体提供的一份推荐采访线索,着实 让早已习惯了政府部门偏爱报喜不愿 报忧“脾气”的编辑、记者们眼前一 亮:这份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宣传 报道“采访线索”,在推荐了一批节 约工作做得好的正面典型后,竟“破 例”列出了21条“可曝光或做深入 解剖”的报道线索。  相似文献   
6.
林蔚 《瞭望》2007,(12)
“两会”闭幕在即,说实话,心中真有些不舍。虽然历年“两会”讨论的无疑都是国家大政方针,都十分重要,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像今年这样如此贴近民生、甚至直接把民生问题当“主题”的“两会”,却似乎还不曾有过。特别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7.
林蔚 《瞭望》1997,(33)
劳动教养:有中国特色的特殊学校———山东、上海部分劳动教养所见闻●林蔚这是我十几年记者生涯中第一次采访劳动教养管理所。尽管有关方面的同志一再向我解释,“劳教”是对违反法纪而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所实行的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属于行政处罚范畴,因此,劳教...  相似文献   
8.
林蔚 《瞭望》2006,(39)
近一时期,城市里涨价声喊得最响的无疑当属水价了。尽管老百姓反对得强烈,但恐怕无济于事。经验告诉我们,政府部门想干的事,况且是已经说出口要干的事,岂有半途而废之理。对百姓来说,这虽然有些悲哀,却最终也是会接受的。毕竟水是生命之源,多贵都得喝。但是,从政府部门来说,在以极大的热情涨价的同时,对公众的饮水安  相似文献   
9.
近一段时间以来,以反对政府改革传统福利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抗议风潮在多个欧洲国家同时爆发并持续升级、激化,并有引发国内政治危机的可能,这引起欧洲各界及世界各国的极大震动.法国政府的"首次雇佣合同"法案招致全国持续不断的抗议活动,且愈演愈烈,学生和工会组织已经两次发动上百万人参加抗议活动,这是法国去年10月经历了1968年以来最严重的社会骚乱后的又一次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的一场“金融风暴”,以不容置疑的结论结束了一场争论——对于一个不富裕却急于想把经济搞上去的发展中国家,一个在各方面、特别是科学实力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有着较大差距的国家,基础研究向何处去?国家要不要把非常有限的资金、资源投入在不可能立刻看到效益的基础研究上? 诚然,即便在人们认识分歧最大的时侯,也不曾有人“彻底”地认为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可以抛弃基础研究。当时人们最普遍的看法是,发展要有轻重缓急,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最重要的事情是先把经济搞上去,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第一生产力”不一定要是自己的。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科学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特别强调说:“当一个国家基础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别的国家,而这个国家又想很快地在经济上崛起,那么,COPY(直接引进)就是最有效的捷径。日本、南朝鲜以及新加坡都是靠COPY别人的科学成果发展起来的,这样可以节省许多基础研究的投资。” 至少在当时这是事实。尽管这个事实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过各级决策者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的决心不得而知,但人们看得见和感受得到的状况是,一个时期中,我国的基础研究的确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科研经费紧张,整个社会“脑”、“体”倒挂严重,大批优秀年轻科技人才外流,科学界面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