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纪念的历史几乎与五四运动本身的历史一样悠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建构五四革命话语体系,以适配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五四叙事侧重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号召其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重构五四话语体系,以更为务实的机制,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推动青年建功立业,健康成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念五四,力求回归本源,唤起初心,激励广大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相似文献   
2.
一个政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在整合社会的基础上特别重视青年。从1919年以来中国的奋斗史来看,先进政党与先进青年具有较强的内在共通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党需要广大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生力军作用,青年需要通过政党政策和行动来实现自身价值。中国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传播政治理念、组织动员青年、选拔青年精英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之初,在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或党)早期组织的直接指导、参与和影响下,各地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组织,创建一开始就确定了党团关系的基本框架。由于当时党是秘密的,而团是公开或半公开的,党、团的很多活动都是相互借助、密切配合的。由于早期团员信仰各异导致早期青年团组织涣散,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党加强了对青年团的整顿和领导,逐渐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党团关系。  相似文献   
4.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即时性、平等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等优点.这些优点恰好能够弥补现实政治参与的局限,满足青年群体政治意愿表达的需求.构建并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机制,需要执政党和政府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需要共青团组织的积极介入,也需要青年网民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资源环境和较多的就业机会,使资源型地区的多数农村青年选择留乡就业。但由于农村青年自身的某种局限,以及有色资源的不可再生,资源型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寻求新的机遇和新的增长点。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可以为资源型地区农村青年就近转移就业提供一些前瞻性思路。  相似文献   
6.
促进青年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年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推进青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可以从五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在宏观制度上要消除歧视农民工的体制性障碍;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政策的落实力度;三是用工单位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四是城市社区要充分发挥接纳功能;五是青年农民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起源较早,但始终未能完成向近现代民主制度的转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的新取向,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进行着重新整合。“以人为本”是整合的基本原则,统筹发展是整合的主要方式,动态和谐则是整合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探索的新成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新总结,是对新世纪新阶段执政局面的新判断.执政基础作为执政党领导和执掌国家政权必须具有的自身优势及其赖以存在的诸多社会因素的总和,因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而巩固,随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而拓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从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四个方面,为新时期新阶段巩固和拓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于昆  胡献忠 《理论导刊》2006,1(9):21-23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升华,从政治、物质、文化、社会四个角度为巩固和拓展党的执政基础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