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自欧洲启蒙思想出现以来形成的近代意义的平等理念,坚信人类生而平等,强调人类的生命在价值上是等值的,主张人类社会成员在权利和资格方面有身份上的平等,包括"法律平等"和"政治平等"。启蒙思想家认为,平等有助于增进全社会层面上的利益共享,从而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平等也可以促进社会正义,因为最明显的社会不平等不是自然天赋的结果,而是社会不公平的产物;平等还可以扩大自由,因为它保护人们免受贫穷之苦,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使人们得以实现其目标;社会平等是唯一具有实在意义的平等形式,是所有其他平等的基础,真正的法律  相似文献   
2.
余靖政治理念之终极指归在于“和”与“仁”。此种融政治理念与价值判断为一体的思想乃是中国主流政治哲学合逻辑地展开的结果。余靖认为,最切合实用的治术乃是惠民和利民;而维护祖国的统一与稳定正是“和”、“仁”理念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朱熹的思维世界》一书中,田浩教授通过思想史与社会政治史的结合研究, 并注重对不同学派和学者的个性探究和形势分析,理清了理学从被统治者视作思想异端到成为国家正统学说的全过程。本书成功地重构了一个活生生的义理传统。  相似文献   
4.
宋明理学认为,官吏廉洁从政,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欲观和义利观,将人欲和利纳入天理和义的轨道;要修心正己,尤其要正君主之心;要通过道德教化,促使百官清正廉洁。在现代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司马光哲学与政治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范立舟 《求索》2007,(6):119-122
司马光为儒家学说寻找到一个形而上的本体层面的根据,它是一种能动的精神实体。司马光的“万物皆祖于虚”说与张载之“太虚即气”说有很大的不同,此处的“虚”,实则某种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性的存在,即视同“太极”,其基本思想是“中正”,“中正”维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而其政治理念的基点在于首先使最高统治者具备超乎常人的道德责任心,“仁”、“明”、“武”三者是为治之要。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学说倾向于在解释世界的同时向社会提供改变世界的可行性论证。本文认为,两宋理学家的政治理想最能体现儒家主流政治哲学的特质,即大幅提升伦理精神,将政治与历史伦理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固定在宗法伦理的框架之中,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所在。从本质上说,宋代理学的政治理想具有浓郁的乌托邦色彩,这种目标的完美性,阻碍了理学家对实际问题的认知与处理。  相似文献   
7.
康德、朱熹历史发展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认为大自然先验地决定了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 ,人类的不断进步的历史是大自然的一项隐秘计划的实现 ,而推动这个计划实现的原动力却是恶劣的情欲 ,正是人性的恶把整个历史推向善境。而朱熹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绝对应当以人的道德理性中的伦理原则为主导而不断地趋向于至善之境 ,但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却不可能是从人的欲望和需要中流露出来的恶 ,相反 ,人必须高度地弘扬道德理性以克服内在于自身的非理性因素 ,只有善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