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政府"及"新公共服务",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传统行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也意味着传统形态的公共行政理论正在普遍化为一般管理哲学的理论倾向。然而,无论是"新公共管理"及"整体政府"的"顾客",还是"新公共服务"的"公民",都属于一种"抽象的人",相关理论范式由于摒弃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立场,为公共权力的"私有化"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立场出发,未来社会"管理"的所有方面将是完全负责的,人民的"共同意志"将占主导地位。立足于"现实人"的自由维度,澄明公共管理在特定时代的公共性思维和人的自由维度,是当代公共管理范式变革的内核所在。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行为由群际行为决定,有自己的行为特征。从群际行为的角度看,主导群体性事件中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弱势群体的范畴化;二是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群体行为一致性,从众现象出现。了解群际行为的特点,从群际行为的角度去理解群体性事件,有助于愈合社会的伤痕,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减轻群体性事件烈度,使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袁年兴 《前沿》2009,(4):69-74
把共生哲学拓展到民族学研究领域,构建民族关系研究范式,是实现民族关系研究从传统的、经验式的、定性的探讨转换到逻辑的、量化分析的一种范式创新。笔者基于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通过探讨民族共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建立民族共生关系的逻辑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把民族平等、成果共享、互惠合作、共同优化的理念诉求落实到具体、可以量化的现实层面,为分析、评价、调控民族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范式支持。该范式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  相似文献   
5.
有关社会变革与国家治理的复杂议题,学界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个体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社会中的国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以"支配和反对支配的竞技场"为逻辑起点,阐明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有限性及其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在"社会中的国家"的视角中,社会变革中的国家与社会在公共领域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协商、竞争或妥协的关系。尤其当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国际势力)嵌入到国家治理体系时,各项政策的最终实践很难成功地实现国家最初的政策目标。嵌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竞技场域,同样具有分化和自主化的特征,这也往往削弱了国家意志的有效贯彻。对于中国而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提升国家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袁年兴 《理论月刊》2013,(1):166-171
作为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决策中的系统性拓展,"包容性增长"为中国社会政策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包容性社会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于落实"以人为本"及"成果共享"的公共服务政策。基于杭州市上城区的例证,构建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基本规范包括:坚持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效益优先原则;坚持"议行合一"的组织原则,在宪政现实基础上实现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辩证统一;推动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拓展从民生到民权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7.
民族共生理论是基于生物共生理论视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关系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实现民族共同发展、共同优化为现实目标,以系统、微观的视角全面分析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表现形式、本质特征、实现方式以及实现过程的方法论。民族共生理论认为.民族共生关系是一种多层面的民族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优化路径,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的驱动下互惠共生、自行趋优。民族共生关系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形成一种共生能量。为保障各个民族及民族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或进一步完善民族激励机制、民族优化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以及民族关系协调与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8.
民族共生发展是指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合作而形成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优化的民族发展模式,其基本出发点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平等互惠合作.根本目的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四种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最终目标是促进共生体内的各个民族的同步优化,核心是共存和共赢.文章从形成民族共生发展的微观要素--民族共生责任入手,从共生系统的视角阐释民族共同体内的所有共生民族的四种共生责任,并以此为要素探讨民族共生的运作模式和共生效应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价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共生发展的一般概况,总结民族共生发展的有效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共生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时代诉求的必然性,它是时空坐标中人类理性的选择。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它使我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审视有了新的视野和认识,使我们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参照和方法。"共生"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理念。共生哲学中的进化理念、共同理念、合作理念、互惠理念以及相变理念在不同层面揭示了共生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