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8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土地既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土地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武汉土地的使用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如何可持续利用有限的土地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价值观念、制度和土地市场等方面对土地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论述,提出一些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建议,以期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低碳发展已经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跨域治理是破解跨域公共问题的有效方式,已经成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多元主体在跨域治理中的行为就是各方力量的博弈,必须推动区域跨域治理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建设,以规范和引导治理主体的合作行为,推动区域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区域创新能力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能否快速、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区域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入手,通过对中部六省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中部崛起应注重培育区域创新环境、创新机制等,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中部六省的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统筹低碳城乡协调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低碳城乡规划、低碳城乡建设、低碳城乡管理三个层次,构建统筹低碳城乡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的机制,以实现低碳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美丽的低碳新家园。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城市群资源环境矛盾和碳排放问题,结合区域碳平衡理论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理论,分析了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低碳制度建设滞后、发展目标等。探讨了城市群非均衡低碳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包括培育区域"低碳极核"新引擎、构建城市群网络化合作机制、建立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基本制度以及塑造城市群低碳生态文化等。  相似文献   
6.
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深入研究湖北如何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笔者认为建设武汉低碳城市圈是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选择,也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并对建设武汉低碳城市圈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建设武汉低碳城市圈的思路和对策:设立碳交易所,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战略,健全武汉城市圈的低碳合作机制,强化武汉"低碳极核"作用等。  相似文献   
7.
湖北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区域经济是区域金融发展的基础,区域金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湖北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推动二者协调发展,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金融生态建设、深化区域金融机构改革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和伦理道德的缺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规范,提高社会主体的道德水平。社会是人类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是一个有组织、能够自我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一江两线”经济带建设,支持和促进长江沿线和汉(口)十(堰)、荆(州)襄(樊)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加快发展。这是对武汉城市圈战略和“一主两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补充和完善。至此.未来五年湖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轮廓已清晰可见。这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符合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可以在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中找到强有力的支撑.而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在区域经济理论中寻找到科学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主要是指介于‘政府”与“私人’之间的一个领域,其载体主要是非政府组织,其目的主要是维护社会某一阶层、团体或组织的共同利益。近几年来,借我国推动社会治理之机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公民社会之名,到处宣扬西方民主价值观念,肆意歪曲和攻击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企图弱化党的基层组织政权。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宣扬公民社会思潮的状况进行梳理,以透视其本质,便于人们在这种思潮面前,能够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不为所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