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63篇
中国政治   62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寻根文学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是知青作家的一次集体出场,也是民族叙事的一次续接。虽然寻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属性与其宗旨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但置于现代性视野中看,它还是有着自身特殊的精神谱系和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早已趋于沉寂,但历史影响仍在。从多角度分析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利于对这一问题作整体的把握,对于解决当今的教育、就业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研究中 ,对知青心态的研究应该受到重视 ,因为知青上山下乡时的心态直接影响着整个上山下乡活动。知青下乡的心态比较复杂 ,但基本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者的心态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被动者的心态中含着迷茫和无奈。  相似文献   
4.
《新东方》2018,(4)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通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黄土高原陕北七年知青生活的滴滴点点。认真阅读该书,主要有四点感受:一是艰难困苦才能磨炼坚强意志;二是扎根群众才能站稳人民立场;三是担当实干才能成就伟大事业;四是善于学习才能掌握过硬本领。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回城知青因感念插队期间父亲对他生活上的照顾,特地从城里邮来一台收音机送给父亲。虽然只是一台模样款式极一般的收音机,但那时对于我家,不,对于整个村子,不亚于一件稀罕的宝物。直到如今,偶尔说起它,父亲仍满脸得意地说:"那时候,它的风光大了去喽。全村男女老少有几人没被它吸引过啊?"我记忆最深的,则是傍晚时分收听刘兰芳播《岳飞传》的盛况。每每此  相似文献   
6.
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1974年.四川省计委、省建委、机关事务管理局、:苟电力工业局、省水电局在灌县民兴公社骆家河坝(现都江堰币翠月湖镇)省电力工业局农场联合建立知青农场,当年开始接收文自本单位的知青230人以后接收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7.
我认识刘章老师较早,相知却晚。1970年春,我作为上山下乡知青,来到兴隆县沟门子公社。这便是刘章的故乡。同年夏,公社组织百余名知青集中学习,进行自我教育。第一天,由上庄大队党支部书记介绍县知青工作现场会情况。只见一人书生模样,戴一副近视镜,走上台来侃侃而谈。其中介绍外地经验的几句描述至今记忆犹新:"一位天津知青下乡到开庄,原想开庄、开庄,一定是个开阔大庄,来到开庄却是个只有几户  相似文献   
8.
刘益飞 《廉政瞭望》2014,(18):62-63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用了两集篇幅搔出当年全国知青大返城场景,而云南兵团知青正是大返城的源头。作为当年的云南知青、兵团主管知青工作的青年处干事。笔者感慨万千,最初的事态。是从一名女知青的死亡开始的。  相似文献   
9.
姚国军 《求索》2013,(11):123-125
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在中国知青小说中独树一帜,可谓中国知青小说的"南方地标",体现出鲜明独特的南方书写特色。在人物类型设置上,杂取各色人等,文化精英、草根人物、草莽英雄、忏悔悟道者悉数登台表演。在叙事语言上,既有浓烈情感的宣泄,也有史家笔法的记录,更有冷峻深邃的启迪,体现出"冰炭同炉"的审美效应。在叙事结构上,则呈现为一种"山环水绕"的特色,或运用今昔间隔式结构,或运用史实互证式结构,使作品散发着一种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书荐·碟讯     
《时代风采》2011,(2):31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法]潘鸣啸潘鸣啸是一位法国汉学家。深入到知青当中的翔实调研,即使此书具备了厚重的史料和充足论据,也使他获得了对中国当代史极为准确的洞察。据统计,"上山下乡"的人数大约有1700万。这场史无前例的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是一场彻底的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