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意味深长地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比喻为“进京赶考”,告诫全党不要当李自成。从此,“赶考”一词有了特别的含义。今天,面对复杂的社会局面和各种严峻考验,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需要更加强化这种“赶考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份答卷,我认为主要要回答好五个问题。第一,共产党员“赶考”考什么?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进京赶考”,含义十分明确:那就是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具体到每一个党员,这场“考试”起码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一要考“德”,看能否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  相似文献   
2.
满族的由来     
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代表的满族之所以能统一东北,最后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并维持268年的统治,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明朝末年政权的腐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另一重要原因是满族的八旗制度,加上稍后组建的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大约十万铁骑,形成一支  相似文献   
3.
“进京赶考”的说法,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中共中央进京前,毛泽东同志多次告诫共产党人,“不能学300年前的李自成,打了18年仗,做了18天皇帝,而是要长久的做下去”。  相似文献   
4.
梁衡 《学习导报》2012,(23):58-58
官德一失,腐败即生。反腐,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这是经济快速发展与制度不完善的必经阶段。2011年岁末,国际反腐败监察组织“透明国际”对180个国家和地区的“清廉度”进行排名。名列榜首的仍旧是新西兰,已连续6年排名世界第一;中国排名第75位;  相似文献   
5.
陈静辑 《乡音》2014,(10):44-44
明末的一天,崇祯皇帝做服走在街上,看到有人拆字算命,于是想预卜一下国运。崇祯随意写了一个“友”字,拆字先生看后,皱着眉头说:“这‘友’字不好,它就是‘反’字出了头。如今李自成进了洛阳,杀了皇叔,不就是造反出了头吗?”崇祯自然不高兴,强压住怒火解释道:“我搞错了,其实我想拆的是‘有无’的‘有’。”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新兴势力推翻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进城",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进京赶考"。著名的"进京赶考"有三次。一是秦末刘邦进城,二是明末李自成进城,三是中国共产党进城。细察这三次进城,虽然时空不同、结局迥异,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民心向背决定"进京赶考"成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率军攻入关中,到达咸阳后,随即下令封闭王宫、还军灞上,并"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信任,最终打败了项羽,  相似文献   
7.
借调式写作     
冯骥才 《民主》2014,(4):50-52
<正>1977年的春天,那是"文革"后第一个春天,忽得消息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要从北京来天津见我和李定兴,李定兴是我第一部长篇小说《义和拳》的合作者。我听了发懵,甚至弄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那年头,我从没碰过好事,全是坏事。有两件还是天塌下来一般的大坏事。一次是1966年那场全社会的十二级政治大地  相似文献   
8.
甲申年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之一,公元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兵进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上吊.延续267年的明王朝寿终正寝。然而,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进京不过40天,就被明将吴三桂与清军一道赶出了北京城.之后不到一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便迅速土崩瓦解了。  相似文献   
9.
李自成最后失败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个谜,人们众说纷纭,争议颇多。近来,有人揭秘。原来——占领北京时,李自成的军队浩浩荡荡一百余万,为何进京40天后部队竟然突然间失去了战斗力——遇清军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而且从此一蹶不振?李自成大军遭鼠疫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于中国历史知识的精通是举世公认的.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喜欢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用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阐明最深刻的道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是这样一位被毛泽东经常用来评点、引为论据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情势下对于李自成的评点,总能够结合当时的实际条件和面临任务,赋予独到见解和丰富内涵,给人以焕然一新、豁然开朗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