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经儿子同意,我通过广告宣传单为其报了数学补习班并缴纳5000元补习费。可当儿子按照约定时间前往指定地点上课时,却发现补习班已人去楼空,而同时被骗的还有31名家长。请问:在补习班负责人已被抓获归案的情况下,能否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索要赔偿?  相似文献   
2.
机器不能产生瑕疵意志而被骗,预设的同意理论与机器是自然人意志的延伸这一命题存在冲突。在新型支付方式中,需要明确区分行为究竟是符合了预设的同意还是避开了预设的同意。事实上,只要抓住"机器是由自然人设计的"这一关键,当设计者不存在错误认识时,机器便也不会产生错误认识,机器根本不具有处分财物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3.
《实践》2020,(4):62-62
案例小故事:通过朋友介绍,魏女士加小蒋为微信好友,小蒋经常在朋友圈发布海外代购信息。2018年,魏女士向其购买了一款女士皮包,微信转账1万元,小蒋承诺月底前发货。时隔一年,对方以货物被海关扣押、邮寄地址错误等为由始终没有寄出皮包。魏女士遂将小蒋诉至法院,法院判决小蒋返还货款1万元并赔偿利息损失。  相似文献   
4.
“秘密窃取”的表述不足以彰显盗窃罪的客观不法,盗窃罪的实行行为应当被定义为违背他人意志,将他人占有的财物平和地转移为自己占有。违背他人意志即未取得被害人同意。在处理利用漏洞转移财物的案件时,应当注重运用预设的同意理论,只要在机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满足了机器设置者预设的规则以及客观化的操作程序,就属于得到了预设的同意的行为。在预设的同意的判定中,未被客观化的设置者内心保留意见并不重要。不成立盗窃罪的行为还可能成立诈骗罪。虽然机器不能被骗,但指导性案例表明应当越过机器考察机器背后的人是否被骗。不成立诈骗罪还要考察是否成立侵占罪。虚拟财产可以作为所有权的客体,但私自处分合同解除后应返还财物的行为并不属于侵占行为。  相似文献   
5.
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原本是一个普通的罪名,但是学界针对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却是聚诉纷争,对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的争议逐一进行分析,有利于推动对该罪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7.
8.
近年来,诈骗违法犯罪案件日益增多,由诈骗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当前我国诈骗违法犯罪出现了新的情况及新的诈骗手段,分析诈骗与被骗心理,有利于研究诈骗的防范对策,减少被骗的可能性,更好地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进入信息社会,虚假信息诈骗案件时有发生。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极易陷入虚假信息诈骗的陷阱。高校学生为什么会受骗、如何避免上当受骗是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研究、剖析学生受骗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防骗教育和宣传使学生避免陷入虚假信息诈骗陷阱。  相似文献   
10.
对《刑法》第406条的罪名如何表述,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罪名的司法解释存在分歧意见,相比较而言,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观点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对该罪的理解,还必须认真分析其犯罪构成,以免与他罪相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