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20世纪初"登陆"中国文坛后,易卜生在中国所形成的社会效应以及他在文学界与艺术界所赢得的广泛认同,以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其他任何外国戏剧家所无法比拟的.另外,易卜生在思想及戏剧艺术两方面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所展现的启蒙与指导意义,并使这批艺术家们将易卜生归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与剧本创作的双重楷模,而这样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诗词领域的精品问题,红火得很,诗人、专家不断发表创作、论文,综合报刊有关的专栏,专业诗刊、诗报,如《中华诗词》、《诗国》、《扬子江诗刊》、《江海诗词》、《人民日报》、《文学报》等不断发表创作、文章,倡扬、论评。有的诗词协会还组织召开创作精品座谈会,可见关注盛况。一、精品的内涵精品,顾名思义是精心制作的作品,是融时代、科学、知识、趣味性于一炉的作品。这是对各类文学作品说的。对诗而言,在《诗味·韵味》等文中曾补充为:具有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开启的体制改革,直面华夏文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百废待兴之中,让百姓富起来是最急迫的,但是经济变革所遭遇的艰难,远远比不上国家治理困局之险阻。就像易卜生的名剧《娜拉》提出来的问题一样,中国人也不得不回答"富起来之后国家治理将何去何从"这个大难题。本期刊登的这篇纪要是有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讨论。由犯罪学者来议论这个题目是恰当的,因为犯罪学强调的"实证、量化、务实、批判"都是这个社会中长期严重匮乏的思维路径,这种路径也是对以往"规范、教条、务虚、保守"学风的反动。在纪要中,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战略加以梳理。有学者讲到社会治理的"三只手":政府、市场和社会自治这三只手。但我们还要用超出数倍的精力来对付另一只若隐若现的手——人治之手。有学者认为人是观念的动物,特有的观念才会产生特定制度的价值选择。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在更新中所依赖的标准,应当以是否符合现代化来加以扬弃。国家治理应当观念先行,以符合现代化的观念来指导可操作的治理方略。有学者认为现代化里包括现代化的科技、现代化的人才、现代化的管理。这种管理的重点就是对个人和人群的管理。有学者提出在国家层面建立法治化的体制,对权力加以约束,对政府进行规范。现代化既是当前国家治理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国家治理的终极目标之一。这个讨论已经远远超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而上升到中国人到底应当如何看待这个新世界,这个由中国人向世界先进文明学习而介入其中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中,人类对现代化含义的理解是空前一致的,这是各国进行国家治理的共同前提。  相似文献   
4.
“北漂”生活的艰辛,我们说了很久;逃离“北广上”的话题,我们谈论了很多。但是,那些“像娜拉一样出走”的“北漂”或“逃离”一族,是否真的只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两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余小艳 《传承》2013,(4):136-137
易卜生和曹禺笔下的娜拉和繁漪是两位有强烈时代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她们追求爱情的幸福与真诚、生活的自由与平等。但因其各自所处社会背景不同、各自的思想性格不同,她们的反抗方式及结局又有极大的差别。繁漪没有来自心灵深处的自我拯救和反抗,而娜拉具有一些更高的要求和更进一步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6.
邹自振 《政协天地》2009,(11):62-64
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写女主人公娜拉为了帮助丈夫海尔茂治病,冒其父之名借一笔款。事发后,海尔茂考虑到名誉地位受影响,对娜拉大加攻击。娜拉在友人帮助下,把事件平息下来,海尔茂恢复常态,又表示格外爱她了。娜拉从这件事终于看清了海尔茂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在全民娱乐的氛围中, 文化报道越来越倾向于是否有趣,上世纪风行的“意义”也越来越成为不明词汇,文学越来越受到大众文化的挑战和冲击,但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1828-1906)却不断成为学者和艺术家们讨论和研究的对象,他的剧作也一直没有在舞台上“退休”。  相似文献   
8.
戴文子 《方圆》2020,(5):70-71
杀死自己的孩子,实在骇人听闻,这单案件一经报道便引起民愤。这个母亲就被定义成一个性情暴躁又爱慕虚荣的疯女人,仿佛她就是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根源尽管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在《沙扬娜拉》中曾经这样赞美日本女性: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但日本的丈夫们似乎并不知足。日本传统的婚姻观甚至认为,女性成年后就要尽快嫁人,一旦结婚就要生儿育女,且必须考虑培育孩子的长期计划。而日本的新时代女性即使在这个标榜男女平权的社会,仍然一直遭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相似文献   
9.
古耜 《各界》2010,(10):28-31
与一些作家文人自恃风雅清高,称金钱为俗物有所不同,身为大作家、大文人的鲁迅,偏偏对金钱表现出了足够的理解与重视。如众所知,先生的日记多罗列生活琐事以备忘,而其中就每每写到某月某日因何人何事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可见钱在先生心目中并非无关紧要。先生的杂文、演讲、书信等,更是常常涉及与钱相关的话题,有时甚至毫不隐晦地强调金钱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请看先生在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郑燕武 《传承》2013,(6):136-137
易卜生和曹禺笔下的娜拉和繁漪是两位有强烈时代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她们追求爱情的幸福与真诚、生活的自由与平等。但因其各自所处社会背景不同、各自的思想性格不同,她们的反抗方式及结局又有极大的差别。繁漪没有来自心灵深处的自我拯救和反抗,而娜拉具有一些更高的要求和更进一步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