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幼年牦牛松果体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幼年牦牛松果体的组织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镜下,幼年牦牛松果体由松果体细胞、少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等组成。电镜下,松果体细胞的电子致密度低,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微管、微丝和核糖体,典型异质细胞器突触带呈球形,多位于质膜附近。神经胶质细胞内的线粒体丰富,胞体突起呈球形膨大伸入到松果体细胞之间。松果体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间均存在突触和连接复合体。牦牛松果体内的毛细血管为连续型,远腹侧血管周围可见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2.
何俊峰  崔燕 《中国兽医科学》2005,35(11):900-903
利用屠宰牦牛卵巢,抽取其表面2~5 mm的卵泡内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后分别用BO液和改良Tyrode’s液进行体外受精研究。结果表明,BO液受精6 h和改良Tyrode’s液分别受精6 h和18 h,牦牛体外受精卵的卵裂率差异不显著(分别为52.48%、47.67%和50.00%,P>0.05)。它们的4细胞发育率分别为75.47%、78.05%和64.10%,8细胞发育率分别为56.60%、56.10%和48.72%,使用改良Tyrode’s液受精18 h的发育率最低,与其他2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受精时间同为6 h时,2种受精液之间发育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用 2批含硒型牛副伤寒活疫苗 (2 0 0 10 1,2 0 0 2 0 1)分别免疫牦牛 ,在免疫后第 7、30、6 0和90d采血 ,进行了血硒含量及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 ,这 2批疫苗免疫牦牛后 ,血硒浓度在0 .0 5 μg/mL以上可维持 90d ,第 7d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应答。在免疫后 6个月和 13个月攻毒 ,均产生 10 0 %的保护。试验表明 ,含硒型牛副伤寒活疫苗对牦牛的免疫保护持续期至少为 12个月。  相似文献   
4.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成年牦牛肺支气管动脉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探索支气管动脉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结构。支气管动脉分布于支气管、胸膜、淋巴结、小叶间隔、肺动脉与肺静脉外膜、迷走神经鞘膜及气管腺周围,其中膜厚度占外径百分率MT(%)的均值为(33.30±11.03)%。肺外支气管动脉内皮下层无纵行平滑肌束,但进入支气管壁后其内弹性膜分叉并包绕纵行平滑肌束;中膜平滑肌结构较致密,外膜中含纵向螺旋状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和弹性纤维。小支气管黏膜固有层中含有大量的支气管小动脉,数量可达(120±51)条/mm2。虽然黏膜固有层与外膜中的支气管动脉管径相差较大,但中膜平滑肌的厚度却很相近。可见,成年牦牛肺内支气管动脉管壁中的平滑肌含量非常丰富,是一种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结构,表明低氧对牦牛肺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离培养牦牛子宫内膜细胞,并探讨不同浓度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分离和差速消化纯化的方法分离纯化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绘制生长曲线,最后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和孕酮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1g/L胶原酶消化1h,500r/min离心10min,经2代差速消化纯化获得的上皮细胞的纯度为96%,基质细胞的纯度为93%;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均能促进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增殖,孕酮可促进基质细胞的增殖,但对上皮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和孕酮共同作用均能显著促进基质细胞增殖,而对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随混合液中孕酮浓度的增加由促进转为抑制。本研究获得了高纯度的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证实雌激素能促进2种细胞的增殖,孕激素能促进基质细胞的增殖但抑制上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用离体培养方法观察了γ 氨基丁酸 (GABA)对牦牛黄体细胞凋亡及羟自由基 (OH )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GABA能促进黄体细胞OH的生成并诱导黄体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成年牦牛垂体神经部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 ,牦牛垂体神经部约占垂体正中矢状面的3 3 % ,较其他牛的大 ,位于垂体的前腹面 ,主要由 5种垂体细胞、4种神经纤维以及窗孔型毛细血管构成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牦牛舌抗菌肽(LAP)基因序列的特征及其在生殖系统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法从牦牛睾丸、附睾组织中扩增LAP基因,重组到pMD19-TSimple载体中,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并应用RT-PCR检测了雌性牦牛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组织)中LAP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克隆的LAP基因包含一195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与牛LAP基因相似性达97.9%,该ORF编码的64个氨基酸含有β-防御素特征性结构,即6个在特定位置上的保守半胱氨酸残基;LAP在牦牛生殖系统上皮组织中均有表达。推测LAP在牦牛生殖系统的先天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RT-PCR克隆了牦牛包含LF基因编码区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547251);将克隆获得的LF基因的cDNA与乳牛相应序列进行了比对;对牦牛L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CB29794)与其他物种的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应用在线生物软件对牦牛LF蛋白的特性和结构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牦牛LF基因cDNA片段长度为2 344 bp,其中LF基因编码区全长2 124bp,编码708个氨基酸;克隆获得的牦牛cDNA序列与乳牛该序列存在15个碱基的变异;各物种LF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LF蛋白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牦牛LF蛋白含有α-螺旋36.0%、β-折叠22.4%、β-转角31.1%、无规卷曲12.9%;同源建模预测的LF 3D模型显示,LF为多肽链在二级结构基础上折叠形成的2个极相似的、对称的球状叶,即N叶和C叶,中间由一段对蛋白酶敏感的α-螺旋连接,呈"二枚银杏叶型"结构.  相似文献   
10.
成年牦牛感染扩展莫尼茨绦虫的局部免疫细胞学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扩展莫尼茨绦虫感染成年牦牛所引起的免疫细胞学反应及致病作用,对感染牛的寄生部位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并同正常成年牦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扩展莫尼茨绦虫成虫仅寄生于牦牛的小肠.寄生部位的黏膜可见少量出血点,表面附有较多黏液,散在直径2~3 mm的溃疡灶,小肠黏膜集合淋巴小结较对照组发达,数量明显增多.光镜下可见小肠黏膜出血,部分黏膜上皮坏死、脱落,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明显,黏膜层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浆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银细胞显著增生,黏膜下层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增多.非寄生部位的组织及器官无明显病变.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寄生部位的肠绒毛断裂或脱落,圆顶区的数量较对照组多,圆顶区滤泡相关上皮中M细胞的数量也较对照组多.研究证实,扩展莫尼茨绦虫感染可引起成年牦牛感染部位强烈的免疫细胞学反应,表明成年牦牛肠道黏膜的抗感染能力较强,故寄生虫对其致病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