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95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3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定 《政法学刊》2002,19(1):34-36
在实践中,合同诈骗案件经常出现争议。或是公安机关抓了人而检察部门不捕、不诉,或是受害人举报被骗而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再是犯罪嫌疑人四处投诉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于是不得不就定性问题逐案开会研究,将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对检察院不捕、不诉决定的复议复核上,消耗在对当事人投诉公安机关推诿渎职、插手经济纠纷的解释答复上。其中把本应履行合同的财产挪作他用的案件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作为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非法占有”的形式和程度不是千篇一律的,其在不同的罪名中往往有不同的内容,“非法占有”的内涵也会因罪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文具体分析了“非法占有”在金融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普通诈骗罪中的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3.
公安部自2014年7月开展"猎狐2014"行动,最高人民检察院2014年9月开展职务犯罪国际追逃追赃专项行动,将海外追捕犯罪嫌疑人再一次拉回公众视野。海外追捕的犯罪嫌疑人主要涉及经济类犯罪,如合同诈骗、非法集资、金融诈骗、职务侵占、贪污贿赂等,其中,追捕境外在逃贪官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海外追逃的主要途径通常来说,海外追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追人,即将犯罪嫌疑人带回国内依法进行审判;一个是追赃,即跨国追缴犯罪嫌疑人的违法犯罪所得。目前,  相似文献   
4.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在刑法界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尤其是在界定合同诈骗案件当中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显得非常重要。“非法占有目的”在合同诈骗罪中只能产生于财物所有人交付(处分)财物之前,在合同诈骗案中不存在所谓的“事后故意”。  相似文献   
5.
黄卫兵 《法治纵横》2011,(18):26-27
“七折就能买车,买大车送小车”……真有此等好事?发生在上海的这起被害人数超过500人、涉案金额达1.7亿元的合同诈骗案日前告破。行骗者打着”买一辆君越送一辆英朗”等幌子,以低价打折汽车、智能手机等为诱饵,并形成“熟人链”销售模式,实行诈骗。  相似文献   
6.
崔亮 《法庭内外》2008,(10):64-64
台球冠军李峥以帮助购买天通苑经济适用房为由,先后收取三十五人好处费共计250余万元。庭审中,李峥的辩护律师认为,李峥的行为不构成诈骗,而应该是合同诈骗或者非法集资。日前,昌平区法院经审理认定李峥诈骗罪名成立,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  相似文献   
7.
刑罚预防是合同诈骗犯罪预防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刑罚预防在合同诈骗犯罪预防中的作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由于刑罚的肯定性、均衡性和及时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要提高对合同诈骗犯罪危害性的认识,尽快解决合同诈骗罪和经济合同纠纷的界定问题,重视合同诈骗案件的侦查工作。  相似文献   
8.
安娜 《法制与社会》2012,(34):58-59
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使得在实践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呈现多变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案例中出现的表见代理、合同诈骗、法律责任等法学理论,提出个人观点对当今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争议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商品经济急剧发展的形势下,利用签订合同诈骗财物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类诈骗案件手段狡猾,不易识别,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危害严重。要准确认定合同诈骗罪必须从该罪的构成要件入手,因为犯罪构成要件是整个刑法学理论大厦构建的基础,也是评判一切行为的罪与非罪的标准。本文对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确定罪与非罪,次罪与彼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肖湘 《天津检察》2008,(4):54-54,68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施工企业为获得工程不得不垫资施工,这几乎成了建筑行业的惯例、“行规”。然而,这样的“行规”,却带来了很多问题。一方面,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过重,资金经常无法及时回笼,因而陷入资金困境不能自拔:另一方面,施工企业会将垫资风险向劳务或单项分包单位及大宗材料的供货商转嫁,造成债务缠身、官司不断,甚至可能触犯刑律。笔者拟通过实践中遇到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建筑行业中这种复杂的“经济纠纷”进行分析,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