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察人先省已     
高深 《党政论坛》2008,(20):15-15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打算在郊外狮子山造一座“阅江楼”,以记载他统一天下的功绩,昭示后人。当时正处于洪武政权建立之初,天下还不稳定,四野荒芜,老百姓的日子大多过得凄苦。若在此时大兴土木,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朱元璋想到此处,反问自己:我能这样想,那么满朝文武会不会也这样想?他想以此事考核一下,看百官中有多少关心国家和百姓的忠臣,  相似文献   
2.
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使得东汉王朝岌岌可危,虽然朝廷最终平息了这场变乱,但刘家天下至此已再无重归一统之可能。因为平叛过程中涌现的一批将领,已成长为手握重兵的军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曹操。他在青州打败黄巾军后,获得30多万降兵,具备了参与群雄逐鹿的实力。没过几年,便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局面,曹氏代汉只是时间问题。曹操虽以平定黄巾起义起家,不过,严格说来,他战胜的只是黄巾军残余力量,算不得平叛的首功之人。黄巾起义的头领是张氏三兄弟:天公将军张角、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车张梁。他们以宗教首领的身份领导着黄巾.车主力,但没有一个败在曹操手下,真正打败他们的是汉末名将皇甫嵩。  相似文献   
3.
唐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临终前留下遗诏,命太子李显“于柩前即皇帝位”,同时宣布“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这句话的政治意义非同小可,因为它赋予了武后参与朝廷决策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任大刚 《各界》2014,(11):3-3
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忠臣贤良多半与谗言相伴随。这种现象,可以一分为三忠臣贤良何以招恨?小人何以得逞?君王何以昏庸?《韩非子》“说林”篇中的一个故事,大概可以解释这三个问题。子圉(音与)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孔子觐见毕,告辞后,子圉进屋问太宰,  相似文献   
5.
<正>姓金姓元?不少封建意识以为元好问歌颂蒙元,赞扬严实、张柔等世侯是为二臣。近人陈声《书钱虞山有学集后》说:"虞山(指钱谦益)于鼎沦社屋之后,反覆首鼠,……迹其文行,大率类于元遗山。(遗山)入元后所纂开国勋臣碑,极口赞谀,恬不知耻。"  相似文献   
6.
梁衡 《党史文苑》2009,(1):54-56
中国古代有一句为政格言:"文死谏,武死战。"国家的稳定全赖文武官员各司其职,各守其责。神武之勇,战功卓著,名扬疆场者被尊为开国功臣、民族英雄,如韩信,如岳飞。敢说真话,为民请命,犯颜直谏者为诤谏之臣,如魏征,如海瑞。进入现代社会,讲民主,讲法制,但个人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咸丰时期的重臣,肃顺的名字里,似乎含着其性格密码。肃者严肃,似乎整天一副牛肉脸;顺者,驯顺,待人当镇日里笑嘻嘻模样才是;可是,却很难片面地用几个字来盖棺定论,他到底是坚持原则的端肃的肃,还是烂忠厚做官的庸俗的俗?肃顺做官,很难插标签,说他是清官吗,满人说他很贪;说他是贪官吗,汉人说他很清;说他是忠臣吗?他列入了清朝奸臣传;说他是奸臣吗?他进入了后人忠臣榜。  相似文献   
8.
彭龟年,江西清江人,南宋著名的直言忠臣,史载其好学深思,为官廉正,敢于面折廷诤。其崇尚儒家的仁政,强调君主应当审明“用心有义利,立德有诚伪,用人有邪正,听言有是非”。我们从彭龟年的生平事迹中,可以对其感人事迹有所了解并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9.
8月24日,66岁的李荣融像一位老船长一样,卸任了国务院国资委主任一职,正式告别他掌舵7年的央企“航空母舰”一一国资委。担任国资委首任主任一职以来,李荣融行事“低调”,曝光率不高;颇具戏剧性的是,他的离任倒引起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曝光率由此达到顶点。  相似文献   
10.
公元1126年,即北宋靖康元年,金兵仅以4万人南下攻宋,次年4月,东京陷落,北宋从此告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靖康之变”是军队溃不成军,州县弃城而逃。然而,史书读得多些后我发现,宋朝并不是缺主战派,且不说朝中的李纲、种师道这样的主战派,仅地方官吏中,就涌现出了许多顽强抵抗、视死如归的英雄,形成了北、南宋之际一道悲壮的历史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