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刀刺入颅内自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伤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用刀刺入颅内近10cm的案例实属罕见。现报道1例。1 案例 某男,15岁,学生。于某日入室行窃时被发现,多人将屋包围并朝内喊话,令其自行出来。当时屋内仅该男一人。  相似文献   
2.
1案例 案情:死者焦某,女,30岁,农民。2003年7月某日下午在田间劳动,傍晚回家后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头痛、头晕、胸闷、呕吐,于晚8:30左右入村卫生所就诊。诊所查体:T36.5℃,呼吸正常,脉搏、血压未测,肝脾无肿大。诊所医师考虑“胃痛”,给予5%GNS500mL+50%GS20mL+西咪替丁针2mL+庆大霉素针8万H静滴,静滴10rain仍然呕吐,于补液中加入654—2针剂10mg仍未止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因呕吐加剧,伴躁动不安,于1h后转镇中心卫生院诊治。  相似文献   
3.
肾嗜酸细胞瘤(renaloncocytoma)1962年Ham perl〔1〕提出诊断标准后,国外文献已有多例报道,国内报道少见。该肿瘤在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有其独特性,而在组织形态上和颗粒细胞型肾癌相似,故常被误诊为肾癌。笔者遇见1例肾嗜酸细胞瘤,...  相似文献   
4.
战福众 《法医学杂志》1989,5(4):43-43,F002
赵××,女,19岁,1987年5月25日,赵感觉头痛不适,当日到××医院就诊。经医生检查,对症治疗。5月31日,下午3点家人回来时,发现其卧在床上,小便失禁。将其急送医院,至急诊室时已死。剖验:左侧小脑半球肿大,水平切面皮质下有一个3×4×3厘米血肿,深达小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兴奋性氨基转运体1(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s 1,EAATl)、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s 2,EAAT2)的影响.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又分为1 h、1 d、3 d、7 d和21 d 5个时间段小组.采用热凝闭大脑中动脉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百会"、"大椎"穴治疗.每个时间段后分别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灶周围区谷氨酸转运体EAAT1、EAAT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EAAT1的表达在1,3 d时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P<0.01),随后持续下降;7,21 d时仍显著高于同时段假手术组(P<0.05,P<0.01).电针组EAAT1的表达于1 h即开始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1,3,7 d及21 d时,电针组EAAT1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基本相仿,但均显著高于同时段模型组的表达(P<0.01).模型组EAAT2的表达在1 h、1d、3 d及7 d时均高于同时段的假手术组(P<0.01),电针组EAAT2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基本一致,但在21 d时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且在各时段均高于模型组的表达(P<0.05,P<0.01).结论:电针可以提高大鼠脑缺血灶周围区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EAAT1、EAAT2的表达,从而增强星形胶质细胞灭活谷氨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挫伤灶周围早期反应性肿胀和增生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法医学意义。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GFAP免疫组织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尸检人脑组织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脑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在伤后很短时间内(小于5分钟)即可反应性肿胀和增生;随伤后经过时间延长,肿瘤程度逐渐减弱;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与脑挫伤的部位有一定关系。结论:这种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有可能作为诊断轻度脑挫伤和判断脑挫伤早期损伤经过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脑室周围系统位于脑中线部位,其损伤属于中间型脑损伤。目前多认为中间型脑损伤因减速运动伴有头部旋转时,脑组织因脑膜等结构限制而受剪切力作用所致[1]。另有观点认为中间型脑挫裂伤见于脑中线附近,是由于头部受伤后脑组织做水平旋转运动时,在大脑纵裂附近发生脑挫裂伤[2]。脑室周围系统损伤被认为主要是因暴力作用在额部或枕部时,脑组织沿前后方向猛烈运动,脑室壁发生剪力变形,进而撕破室管膜[3]。笔者遇到1例单纯性脑室周围系统损伤未发现剪切力作用的案例,报道如下。1案例资料某男,39岁,被人拽倒、脚踹头部后立即死亡。尸检见:右顶部片状头皮下出血,左枕部头皮下血肿;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脑底面为著。脑沟脑回轻度肿胀,双侧小脑扁桃体疝及轻度海马钩回疝形成。脑动脉未见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冠状切面可见脑室系统内出血及血凝块,中脑被盖部、双侧侧脑室枕角及第三脑室周围脑实质质软,呈粉红色(照片1,2,3)。病理组织学检验见:中脑被盖部、双侧桥臂表层点灶状出血和组织破损,呈挫伤病变,侧脑室枕角及第三脑室周围等处的脑实质内亦可见组织疏松、新鲜出血和水肿,近脑表面的脑组织内可见多量吞噬细胞,脉络丛内未见畸形血管。脑组织水肿。检...  相似文献   
8.
1 案例资料 简要案情某男,26岁,某日被发现死于某高速公路桥下.既往健康状况不详. 尸体检验 双侧球、睑结膜充血,末见出血点.右额部2处、鼻背部1处表皮剥脱.头皮下无出血,颅骨无骨折,硬脑膜内外无出血、无破损.脑重1 400g,全脑表面见散在片、灶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周围出血,双侧小脑扁桃体疝形成;双侧侧脑室积血(图1)、扩张,以右侧为重,基底节区未见出血,第四脑室积血、扩张.左肺外膜下见片状出血.体表其他部位及其他器官均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9.
波形蛋白与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波形蛋白是主要存在于间充质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丝,与脑损伤后的反应性胶质化和瘢痕修复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波形蛋白在脑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脑损伤后不同时段,波形蛋白町莺新表达,其表达的部位及含量呈一定波动性,而这些问题对法医学探讨脑损伤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波形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活性调节、在脑损伤中作用及其法医学意义作一综述,希望能为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外伤后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外伤后的反应进行综述,包括对星形胶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新认识,脑外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研究模型、检测技术及其在脑外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形态学及代谢方面的变化。强调了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外伤后形态、蛋白表达和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并对其在脑外伤后法医学鉴定中应用的意义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