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陈悦 《理论月刊》2010,(8):131-133
蒋光慈创作的普罗小说不仅把握了题材与意识的尖端与前卫,其乌托邦式的狂热与激情也极具先锋色彩。然而"平视性"的交流语态、强烈的故事叙述欲望、与传统言情小说的多重暗合又分明的显现出通俗意味。正是1920年代后期的社会情势与文学转型及上海独特的文化市场造就了蒋光慈小说先锋与通俗并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理论家,中国革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899年1月29日诞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士大夫之家;蒋光慈,中国  相似文献   
3.
伦理情感化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特征。在叛逆家庭、追求婚恋自由中,中国知识分子建构了一种自我化的伦理价值观。从自我化到社会化,蒋光慈小说通过"革命加恋爱"的叙事模式把自我之爱与政治之憎结合起来,并在塑造集体主义英雄方面使个性主义升华为集体主义,完成了现代政治文化的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4.
熊亚菲 《求索》2013,(12):156-158
“革命的罗曼蒂克”是现代文学批评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术语,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蒋光慈作为“革命的罗曼蒂克”的代表性作家。对于革命以及罗曼蒂克的理解,与当时的左翼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他一度沉迷于俄国作家勃洛克的关于革命的论述中,喜爱把革命抽象化,神秘化。另一方面,他深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影响,系统地接受了唯物史观以及文学反映论。因此。左翼语境下的“革命的浪漫谛克”与蒋光慈在历史语境下的相遇具体表现为“脸谱化”和“拗曲现实”,与蒋光慈本人的“革命的浪漫谛克”并不能直接划上等号,更不能简单理解为“革命加恋爱”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情书的力量     
禾刀 《江淮法治》2014,(22):62-62
正算上附录,本书共辑录了包括鲁迅、徐志摩、郁达夫、沈从文、萧红等在内共17对民国文人的情书。这些情书就像是一个个穿越时空的心灵密码,充分折射出民国文人们挑战世俗,抛弃物欲浮华,勇敢追求爱情的时代特质。与鲁迅那过早沉淀到生活的情书截然不同,许多文人的情书充满了火辣辣的冲动。以敢爱敢恨著称的诗人徐志摩在致陆小曼的情书中称陆"你是我的生命,我的诗"。早就被徐志摩的才气深深折服的陆小曼则回之以"我愿意从此跟你往高处飞";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故事早就成为那个年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