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本侵略者欲壑难填,机关算尽,最终哀叹"中国尚有人,不可欺也";我民族英雄跋山涉水,义正辞严,促成清末唯一保住领土的条约签订。侵略者所觊觎的,绝不仅是图们江中那块2000余亩的滩地;爱国者所捍卫的,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忠诚与野心短兵相接,智慧与伎俩针锋相对……"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共同回顾——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了大量特权,并将朝鲜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虽然日本"大陆政策"的侵略铁蹄已经踏上了图们江以南的东亚大陆,但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治国家制度建设的指导者,伊藤博文在宪政、行政、私法等领域的制度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私法学领域从继受法研究角度出发,以“泰西主义”与本国国情的二元论所构成的解释框架,并不适用于对伊藤博文民法立法观的解读。只有放置在制度建设的总体框架中才可以真正理解伊藤博文的民法立法观。伊藤博文的民法立法观实际上是建基于行政权优位于立法权的“行政国家”制度构想之上。以此为出发点,他对民法立法问题的思考,始终围绕着行政命令与法律、行政权与立法权之关系而展开。为了确保政府行使行政权之独立性,伊藤博文认为,民法虽然需要在保障私权方面进行必要的规定,但是一旦有关私权的规定涉及行政权的行使问题,则不属于民法的立法范畴。这也是伊藤博文在民法立法实践中转变态度,从支持旧民法到转而反对旧民法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高荣伟 《政府法制》2012,(31):46-47
历史是一面镜子。 19世纪末,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内阁首相。  相似文献   
4.
明治十四年政变是日本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导致此次政变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变中两位主角伊藤博文与大隈重信宪政思想的水火不容,即英国式宪政思想与普鲁士宪政思想的根本对立。本文通过对二者宪政思想的比较,得出结论:大隈重信的宪政思想是符合日本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整个世界朝着民主与和平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相似文献   
5.
<正>宪政改革是明治维新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决定了现代化进程中日本的政体及其政治走向。由于国情相似,日本的宪政改革将德国作为榜样,致使日本的政治现代化之路始终有德国的影子,并产生了相似的影响。本文即对这一现象作一考察。一、岩仓使节团与德国榜样的确定通过戊辰战争推翻德川幕府后,明治政权于1868年建立并开始维新变革。同年3  相似文献   
6.
正"甲午",一百多年来时刻触痛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记忆。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拥有当时世界领先水平铁甲舰队的"天朝上国",自认"倭不度德量力","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却反被日本这一"蕞尔小邦"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打败。今年,又逢甲午。3月3日至4月12日,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推出"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连续刊发了金一南、丁一平、皮明勇、罗援、刘亚洲等一批军事研究名家关于  相似文献   
7.
梁盼 《人民论坛》2012,(28):78-80
在张之洞看来,不管是他所认识的日本,还是他所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中国,专制有理,反专制的造反、革命和全盘西化,就是大逆不道近代以来,中国积弱,国门洞开之后,面向全世界寻找老师,便势在必行。我们先后学过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苏联等国。日  相似文献   
8.
《福建党史月刊》2014,(13):39-39
1876年1月,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18年,日本驻华特命全权公使森有礼前来北京赴任,途经天津时,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特意接见了森有礼,俩人有过一次较长时间的谈话。这次谈话不简单,它是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一次高级别对话。寒暄一番后,李鸿章就把话题上升到文化高度,他问森有礼对中西文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戊戌政变后的年,个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来到中国。此时,山东和直隶两地,已经闹起了义和团,但朝廷还在剿抚之间摇摆,没有拿定主意是否扶植义和团对付洋人。所以,在内藤所到之处,已经嗅到了排外的味道,但还没有遭遇危险。在华的洋人,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该传教的传教。洋人的兵舰,在中国港口停泊,还不时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前,甲午战争失败,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朝大臣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署了《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政府割让台湾,澎湖给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