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佐良 《中国司法》2006,(10):96-98
一重刑思想作为法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重刑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学者的认识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重刑,专指中国奴隶制刑法和封建制刑法中的严刑峻法的制度和思想。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刑种苛繁;2·罚不当罪;3·肉刑发达;4·死刑残刻①。也有学者认  相似文献   
2.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公司法,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在债权人保护制度中引进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根据新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3.
甘莅豪 《传承》2012,(1):45-45
进入21世纪,网络成为流行语制造厂。流行语作为一种与当今社会紧密互动的语言现象,成为多学科不可回避的一项新兴课题。  相似文献   
4.
贠占军 《世纪桥》2012,(6):56-60
1938年3月18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三师八团一连部分战士在黑龙江省宝清县境内与日伪军发生遭遇战,该连自连长以下十二人壮烈牺牲。为纪念十二勇士之慷慨英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将战  相似文献   
5.
然而作为新宰相的王安石似乎在苏轼参加制科考试“进策”时.就认为与其“学术素异”的苏轼一旦大用就会防碍变法。所以从苏轼还京伊始就没有丝毫争取他重用他的意思。相反地将这位有着制科三等并当过一任地方官光荣履历的苏轼。安置于直使馆判官告院闲职,并在后来屡次打消神宗起用苏轼的动议。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王、苏后来交恶、敌意首先发自王安石一方。可以说.王安石基于苏轼的资格声望和学术见解.为了自己的变法顺利进行而有意抑制苏轼在政治上的发展,按宋人钱世昭的说法,是忌“子赡为宰相耳”。倒是司马光在努力地为苏轼争回这份公道.在神宗面前多次推荐苏轼未果。相形之下.其秉性的公正显得更值得信赖。从另一个角度看司马光举荐苏轼未必出于拉拢之目的.王安石为自己制造政敌确是事实。  相似文献   
6.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保持党的基层组织的先进性是党永葆先进性的基础和保证。“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行之有效的党组织生活制度。党支部应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上好党课。  相似文献   
7.
董新国  王锐 《实践》2008,(8):52-54
一、科尔沁历史文化区 从近代科尔沁文化艺术的区域分布特征上看,有四个交叉并彼此共享的范畴: 以科尔沁"嫩秃黑"(意为牧地)为中心的地缘共享范畴  相似文献   
8.
胡家祚 《中国公证》2009,(10):43-45
2009年春节过后的一天.同事接到一份协议公证的申请.协议的大致内容是:甲的父亲和乙的母亲在1999年登记结婚,在2007年离婚。甲的父亲于2008年去世。甲乙双方确认均与对方父母形成了扶养关系。为以后顺利办理继承手续,双方约定属于甲的父亲名下的遗产由甲继承,乙放弃继承权;属于乙的母亲名下的财产,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由乙继承,甲放弃继承权。  相似文献   
9.
对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则重点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而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反贫困是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但中国消除贫困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相似文献   
10.
郎毅怀 《新长征》2008,(8):47-49
三十年改革开放,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它对人类思想和政治的最大贡献是使社会主义重新获得了活力,同时使我们有可能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今天,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是改革和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和重要环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础理论工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探索和回答,将更有力地为人类文明揭示出清晰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