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塑料膜。是从玉米中提取“液态乳酸”,再转化为“聚乳酸”颗粒而后加工制成。该材料为全降解生物环保材料,利用它制成的农用地膜,可有效解决传统的化学塑料农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我国同济大学经过8年研究,改过去“两步法”为“一步法”,将乳酸合成“聚乳酸”颗粒,使“玉米塑料”原料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该项成果在生产上应用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田野醒了     
<正>~~  相似文献   
3.
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就社会关注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安徽部分地区水稻减产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张桃林说,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保障,但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地理分布上,农业面源污染在全国各地表现不同.西北干旱地区,由于农膜的大量使用,农膜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中东部地区,由于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加之特殊气候条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4.
抗旱减灾     
《当代广西》2010,(6):46-46
<正>面对持续加剧的旱情,扶绥县在自治区农业厅农业专家的指导下,采用给农作物覆盖"地膜"(覆盖的农膜紧贴地面)、"天膜"(覆盖的农膜与地面有一定的空间)和稻草的"三避"技术,在甘蔗、玉米、水  相似文献   
5.
马飞翔 《实践》2014,(12):24-24
<正>地膜在保墒、增温促进作物增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多数地膜为聚乙烯成分,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分解,积累在农田不易清除,随着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土壤中若积累过度的残膜,将降低土壤的水份传导、贮存以及毛细管的功能,从而影响植物根部的生长发育、水肥吸收,导致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对农田造成巨大破坏。为了防治污染可以将废旧农膜能源化和材料化利用。1能源化技术。主要是通过高温催化裂解,把废旧农膜转化为低分子量的聚合单体、柴油、汽油、燃料气、石蜡等。2材料化技术。废旧农膜加工  相似文献   
6.
"大家仔细看看,这种就是优质农膜,它的色度一致、厚薄均匀,用手拉扯时韧性高,撕裂时裂口呈锯齿状,……"这是在农一师七团职工冬季培训的课堂上,农业科参谋唐建福手里拿着两种农膜,正在连队给职工认真传授如何识别优、劣农资知识的一幕。在每年的农业生产中,职工们最怕的就是购买到假劣农资,  相似文献   
7.
田野醒了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8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在我省推广使用以来,经过全面普及到近十年的更大发展,我省已成为地膜覆盖面积仅次于新疆的第二大省份.仅2008年至2013年,我省就已累计推广地膜覆盖面积5858万亩,投入地膜35万吨.然而,大量的废弃残膜对农田土壤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的影响,使我省成为全国“白色污染”的重灾区.近年来,我省从加大政府投入到出台优惠政策,从制定农膜新标准到探索农企新模式,全省上下都在积极而艰难地探索着农村“白色污染”的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9.
辛学 《农村青年》2010,(4):61-62
随着我国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单一白色农膜为代表的“白色农业”已逐渐发展为各种有色农膜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彩色农业”。由于有色农膜颜色不同,对光谱的吸收反射规律不同,其功能也不同,因而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杂草、病虫害、  相似文献   
10.
路富裕 《乡音》2011,(7):26-27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来,推广迅速,惠及百姓,在充实粮袋子、丰富菜篮子,成功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我国农业的"白色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