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
<正>在19世纪的日本,青年教师吉田松阴继承前人的对华研究,借鉴中国应对鸦片战争的教训与经验,著述并传播维新思想,殉身"尊王攘夷"的"倒幕运动",催生了"明治维新"改革。同时,他"收满洲、逼俄国,并朝鲜、窥清国,取南洲、袭印度"的军国主义霸权思想,被其学生和后世军人演化成1874-1945年对华70多年的血腥侵略,把日本带入世界大战,陷于毁灭性灾难。他死后150多年,日本右翼势力仍狂热地追捧他。  相似文献   
2.
正"甲午",一百多年来时刻触痛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记忆。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拥有当时世界领先水平铁甲舰队的"天朝上国",自认"倭不度德量力","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却反被日本这一"蕞尔小邦"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打败。今年,又逢甲午。3月3日至4月12日,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推出"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连续刊发了金一南、丁一平、皮明勇、罗援、刘亚洲等一批军事研究名家关于  相似文献   
3.
丘岳  穆重怀 《侨园》2014,(12):8-10
日本是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者,在物质上它获得了鸦片战争后列强从未得到过的巨大利益,战争赔款和赎辽费就达到了2.3亿两白银,再加上掠夺的价值一亿多两自银的财物,总计三亿多万两的库平白银为日本的现代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精神上日本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学生打败了老师,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亚洲秩序被重写了。与中国文化同宗同源的日本为何能够在明治维新后的短短几十年打败中国,其中原因,众说纷纭。在这里我们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甲午年寄语     
戚嘉林 《台声》2014,(3):42-42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我们民族永远的伤痛。近代中国衰微,遭致列强侵凌,其中尤以东邻日本为最。早在19世纪中期,日人佐滕信渊、岛津齐彬、吉田松阴等先后大肆鼓吹侵华。日本旋于1874年藉端启衅,兵占台湾恒春未果。  相似文献   
5.
<正>1859年10月27日,吉田松阴因宣传及参与"倒幕"被斩首。此后,在他的亲传学生中,出现了大批为明治维新立下功绩的精英和领导人,吉田松阴也因此被称为"明治维新思想之父"。日本军国主义前后对中国进行的长达70多年的持续系统侵略,其步骤与对外政策也是沿着吉田松阴当年的规划进行的。有专家评论说:吉田松阴是日本右翼势力的思想之源,不了解吉田松阴,就不了解日本的政治。  相似文献   
6.
见诸于史籍文献记载的巡狩,大多源于对中国古代帝王出京视察地方或边疆等行为活动的描述。吉田松阴通过对中国古典《孟子》中有关巡狩章节的近代化诠释与日本式解读,为日本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避免政治权力的分散、凝聚内治之实力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阳明文化东传日本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王阳明作为明代著名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其心学思想是如何传入日本,并被日本人认知、吸纳和改造的?对日本社会和思想道德建设起到怎样的作用?记者就此专访刘金才教授。  相似文献   
8.
吉田松阴是幕末著名的阳明学家,他分别中日国体不同,把孟子君臣观限制在中国,倡导"皇国史观"的国体论,但他依然吸收了孟子君臣观的思想因素。在面对藩主、将军和天皇三个效忠对象时,松阴强调对藩主和天皇的忠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对将军的忠,更多的是出于民生和维持国内安定的考虑,假若幕府无法行使自己的责任,孟子所说的"汤武放伐"即可发挥理论作用。而且松阴认为所谓"性善"即"得五伦五常而不失于外",将忠孝仁义统归于"忠",以"忠"来解释"性善",赋予"忠"以普遍性和绝对性,改变了孟子性善论的内核,为其君臣观打下了人性论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