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荐     
正作者:任彦申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后知后觉》摘录:不少读者朋友给我写信、打电话、发书评,希望我继续写第二本书。正是在读者朋友和出版社的鼓励下,我才下决心写这本书。书中讲述的主要是自己在江苏工作十年的体会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是作为一名领导者退岗后的"后知后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做好官兵的心理疏导工作,解决官兵的心理问题,是保持官兵身心健康、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此,作为空军航空兵某师的心理医生,温咏梅既感到压力,又觉得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2008年8月1日是个晴朗的日子。对于34岁的赵咏梅来说,是个光荣的日子,激动的日子,难忘的日子。那天,在省妇联、省高院联合举办的"湖北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十佳女法官"颁奖仪式上,她获得了由省妇联主席梁惠玲颁发的烫金的红色证书,成为全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十佳女法官之一,受到省领导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4.
(一) 乌云欲散风不吹, 举目四望白絮飞。 梅花笑迎千里雪, 旭日初升四芳菲。  相似文献   
5.
“拟人”是咏梅最基本的描写手法。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咏梅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用作比拟的形象也与时推移,有所变化。首先是一般的“美人”,进而是“冷美人”、“瘦美人”、“神女仙姝”等特品美人,最后则发展到“节士”、“高人”。与正面的形似刻划相比,拟人化描写遗貌取神,有利于精神品格的象征。拟象的变化则体现了梅花审美认识的不断发展、梅花神韵格调的不断提高。咏梅拟象的生成、嬗变和发展可以说是审“梅”认识史的一个缩影。“高士”拟喻是揭示梅花格韵最简明也是最崇高的方式,它的形成与流行标志着梅花作为士大夫道德人格象征的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6.
电脑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了。所以,电脑培训市场不小,前景广阔。可是这跟安徽省合肥市残疾女孩史咏梅有什么关系呢?史咏梅就是专门教寻常百姓学电脑的。  相似文献   
7.
孙静冉 《学理论》2010,(26):194-195
"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与受容,但前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见长。  相似文献   
8.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咏梅,中国文化史上永恒的主题。无论置身"梅兰竹菊"四君子之列,还是处在"松竹梅"岁寒三友之中,梅花都以其"独傲冰雪"的特质,在仁人志士心中激荡起无与伦比的强烈共鸣。高洁、幽香与傲骨,历代文人用无数诗篇镌刻出梅花形象。"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相似文献   
9.
十三师红星二场司法所副所长孙咏梅今年42岁,可她却有一个绰号叫"婆婆"。孙咏梅听到这个称号不但不生气,还笑呵呵地。大家之所以给她叫这么个绰号,是因为她从事人民调解工作20年来,以火一般的工作热情,以"婆婆"一般的耐心态度,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20年来,她处理各类纠纷10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其中,她所主持调解的一起跨界纠纷,被中央电视台12频道《道德与法》栏目以《抢来的新娘》为题拍了专题片进行了播放。2012年她被国家司法部表彰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0.
平凡、朴实、秀外慧中是肥东县石塘镇新当选的县人大代表殷咏梅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殷咏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听民声、察民情、达民意、解民忧,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代言、心系群众的承诺。殷咏梅在十年前成为一名供销社的下岗职工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自谋出路。当得知镇上缺少送奶工时,殷咏梅第一个报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