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3篇
中国共产党   89篇
中国政治   183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5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和庄子都对中国文学和文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都有着高洁的人格 ,其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也达到了文学史的高峰。相似的生命困局、对“天”的探索、高洁的品性决定了他们文学相似的一面。但是作为人 ,他们又有着对立的一面。生命的不同“哀怨” ,对“天”的不同结论、超越困局的不同方式 ,均决定了他们文学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杨建波 《理论月刊》2002,(11):36-37
本文以为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点极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着重从济世利人、服务社会的责任;功成弗居、为而不恃的胸怀;抱朴守真、宁静淡泊的志趣;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智慧这四个方面论述了道家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认为,作为自然的存在者,人一出生就在现实的囚笼中挣扎,人类超越这一困境的坦途,即“物化”。“物化”的本质也就是人与物、人与道这两个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这种互动,达到“心斋”和“坐忘”,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工具理性的桎梏。  相似文献   
4.
《达生》是庄子对通达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庄子建构了“与道为一”的理想人生境界,指引人们通过对“道”的追求,达到人生的顺达和通畅。庄子认为,人生通达要遵循“无为”的自然之道,守住真朴这个生命的根,超越物役物累,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内外兼养,适而不过。庄子的思考和追求,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寓言形象予以诗意表达的。  相似文献   
5.
吴琼 《新东方》2005,(1):35-39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理”的概念既具有对象属性的含义,又具有主体活动的含义。一方面,如《庄子·天下篇》所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①王夫之所谓“理者,天所昭著之秩序也”,②指的都是对象的特定属性,即事物的条理、法则,亦即事物的有秩序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就“理”的本源而论,“理”指的是玉,未理之玉被称之为“璞”,“理”是对“璞”的剖析、琢磨。从哲学的意义上说,“理”的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相一致的。因为正是由于万物皆有其“理”,人才能认识到这种.“理”,并以自己的活动加以剖析,使之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6.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7.
庄周轶事     
王连生  陈银生 《春秋》2012,(4):47-47
唐天宝元年(742年),二月辛卯,玄宗李隆基诏封其始祖李冲为"玄元皇帝",置于新修的太庙之中。丙申,封庄周号为"南华真人"。八月,诏改汉置离狐县为南华县(今山东东明县东北部),册封《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出生贵族饱经战乱东周中期,周天子已名存实亡,诸侯之间不断争战,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相似文献   
8.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最近,"城管"成为了新闻热搜词,打人的,被打的,甚至还有自己业余时间练摊的。一时间,人们再一次对"城管"这个职业产生了兴趣。那么,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城管"的?古代城管又是怎么执法的呢?中国"城管"是何时出现的?《庄子》一书中提到,战国时代有"监市",这监市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城管的雏形。但是,古代城管与现  相似文献   
10.
徐复观对二战以后台湾流行的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重新梳理了儒道精神。他认为,儒道两家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但儒家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为政治服务,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而由庄子所显出的到家典型,则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徐复观的学术有着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将如何重建的问题。作为"勇者型的大儒",徐复观希望用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来解决全球性的时代问题,体现出其作为中国文化学者的担当,同时也为后人指引了一条在回归原初生命的心、性中溯求中国艺术的根源与灵性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