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2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34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57篇
中国共产党   428篇
中国政治   217篇
政治理论   103篇
综合类   3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颁布文件强调加强人民政协工作,表明人民政协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民政协的真正生命力来自社会政治的需求。开国初期,共产党团结各方面力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设新中国,当时的政协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1954年成立了人大,毛主席说政协继续需要,因为当  相似文献   
2.
"文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场全民性的社会大运动."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则演绎了这场运动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剧.本文用群体心理学的视角,从群体的"人"、领袖的"人"和真正的"人"三方面分析"文革"中群体、领袖和个人之间的内在互动及相关原因,以便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解构"文革"时代,去感估"文革"一代.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党关系恶化。1968年起,中苏边境紧张气氛增加,冲突规模明显增大。“文革”爆发后,台湾当局认为是反攻大陆的“天赐良机”。但是美国对此避而不谈,还有意冷落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企图寻求新的盟友,苏联也希望借台湾来牵制大陆。在这种背景下,台湾与苏联开始了秘密接触。投石问路1968年10月11日,在东京的一个俱乐部里,名叫维克托·路易斯的英国《伦敦晚报》记者,见到了台湾驻日本“大使馆”新闻参赞卢为,要求访问台湾。但是路易斯持的是苏联护照,卢为鉴于其身份敏感,不敢做主,报告了台湾“驻日大使”陈之迈。陈之迈指示卢…  相似文献   
4.
《中国司法》2005,(3):i001-i001
云南省政法干部学校始建于1953年,“文革”中停办,1980年,中发(1980)64号,国发(1980)179号文件规定,“各省,市,自治区都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建立政法干部学校。政法干校属地厅(局)级单位,由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由司法厅(局)管理,主要担负轮训基层法院副院长,中级法院审判员,高级法院助理审判员等干部和检察系统,  相似文献   
5.
"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生成,是对建国初基本话语规范的突破和发展,它经历了萌芽期、萌芽后的阻遏期、萌芽后的发展期以及全面形成和定型期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舍掉的第三个男人是儿子在“文革”期间,不到60岁的叶子大姐,被没有任何道理地送到街道去管理,而且办理了退休的手续。让她离开剧院,退出舞台,使她在精神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和煎熬。1979  相似文献   
7.
8.
高平 《北京观察》2002,(7):42-45
关于"样板戏" 关于样板戏,我同意我们今天应当"摆脱被利用为'样板'的政治怪圈","以平常心态看它为正常的戏剧作品".但是周良沛同志的文章(以下称周文)断言"剥离开'文革'的政治后,已显出它原本的审美价值."以此来说明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成功,并进一步暗喻表现现代生活是京剧改革的必由之略,这一看法也"可斟酌".现在,我也早已"摆脱"了听到样板戏后"头疼、冷颤的生理反应",可以对它进行冷静的评说了.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中国也流行起了“刮大风”。“大跃进”的“浮夸风”吹瘪了老百姓的肚子甚至饿死了人;“文革”期间的造反风让中国综合国力至少倒退了10—20年。进入市场经济后的今天,各种风仍然盛行:“腐败风”欲止又扬,“城建风”方兴未艾,而在前几年刮起来的园区开发风,目前正风靡  相似文献   
10.
当你看到这篇拙著的标题时,你千万别误会,为什么又用起有点像“文革”时代的语言。其实这是一家报纸半个版面的广告,题目是“热点追踪,××市人民热爱毛主席,人人争抢毛主席黄金书”。上了点年纪的同志都知道,对四十岁左右的同志有必要提一下,在那个特殊的“文革”年代,女儿出嫁用毛主席著作当嫁妆;亲朋好友来往时,送毛主席语录;单位领导在看望下属时,送毛主席选集。那时报刊杂志发表我的拙著时,已不给稿费了,而是寄给我一本毛主席著作的单行本,正因为如此,我才感觉到“人人争抢毛主席黄金书”这句话特像“文革”时代的语言。就是这家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