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红色中华》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它在中央苏区发行量最大,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强。毛泽东为《红色中华》报的创办、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为《红色中华》的创办积极筹措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为了宣传大会的召开情况,扩大影响,红色中华通讯社于大会召开的当天成立。会后,根据新成立的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工作需要,《红色中  相似文献   
2.
正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海拔3100米的元宝山顶,屹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又被称为"中华第一金碑"。这座纪念碑于1990年8月25日落成,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碑名。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整座纪念碑金光闪闪,璀璨夺目。游客来到这里,无不驻足瞻仰,缅怀红军的丰功伟绩。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历时两年,而在四川境内的时间最久,长达一年零八个月;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在四川走了近三分之二的路程,足迹遍及  相似文献   
3.
王连花 《党史纵横》2014,(12):28-30
正《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所创办的第1份中央机关报,也是中央苏区发行量最大、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强的一份报刊。毛泽东对这份报刊的创办、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创刊阶段,他亲自为《红色中华》挑选了首批编辑,引导报刊确定正确的宗旨、任务,并为其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报社的成长阶段,他又密切关怀和经常指导报社的各项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亲自为《红色中华》撰写了大量稿件,阐述其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在二万五千里漫漫途程中,杨尚昆和李伯钊这对“牛郎织女”,把纯真的爱情与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融为一体。恩恩爱爱,心心相印,携手走向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红岩春秋》2016,(4):60
正1935年1月24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占土城。由于路途顺利,军委纵队抵达的时间比较早。大家吃过饭,夜晚的篝火燃起,将人们征途劳顿的面容映红时,休养连指导员李坚真情不自禁地先唱起来:"滔滔乌江急又深,手拉手来心连心。阶级姐妹团结紧,不怕敌人百万兵。"她的歌声刚落,在大家的喝彩声中,"凤阳花鼓"唱得特别好又特别会编词的危拱之又接着唱:"咚咚锵……红军强,红军强,千难万险无阻挡,行军路上揍老蒋,北上抗日打东洋……"  相似文献   
6.
本期导读     
《春秋》2020,(2):1-1
舒同,中共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著名书法家。其文章与书法,曾与陆定一的长征小调、黄镇的沿途写生、李伯钊的歌舞、廖承志的木刻,构成红军长征中的靓丽风景线。他曾与毛泽东匾联合作,结下翰墨情缘。“舒体”横匾,雄浑遒劲,藏锋不露;“毛体”长联,气势如虹,恣意磅礴。被毛泽东誉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支笔”。  相似文献   
7.
丁艾 《党史文汇》2004,(10):33-34
在那场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最艰险的莫过于爬雪山过草地了!然而有一位年轻的女红军,她却传奇般地三次通过草地,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惟一的一个三过草地的女战士.她便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次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举和毛泽东的艺术形象推上舞台的剧作家,戏剧教育家,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的李伯钊同志.  相似文献   
8.
潇文 《春秋》2020,(2):4-9
舒同,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著名书法家。他的文章与书法,曾与陆定一的长征小调、黄镇的沿途写生、李伯钊的歌舞、廖承志的木刻,构成红军长征中的靓丽风景线。他曾与毛泽东匾联合作,结下翰墨情缘。"舒体"横匾,雄浑遒劲,藏锋不露;"毛体"长联,气势如虹,恣意磅礴。他被毛泽东誉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支笔"。每当我们打开电脑输入文字时,就会发现在各类字体选择中,有一种被称为"舒体"的字迹映入眼帘,它的创始人便是舒同——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著名书法家。不过,舒同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中共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