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木湛清华     
肖珂 《时代风采》2011,(18):4-5
9月1日,北京清华大学校园。蓝天阳光和煦,草木清芬挺秀。上午8点30分,湛蓝色的清华园创新大楼多功能教学厅里,端端正正地静坐着81位年龄各异的中年男女。他们热切地看着老师的眼睛里,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知识的憧憬。他们是来自云南省总工会的各位主席和全省各州市、各产业、各大型企业工会的主席们,是前来参加云南省工会清华大学“社会管理创新与群众工作”高级研修班的全体学员。  相似文献   
2.
台湾清华"复校"初衷1948年冬季,中共先头部队进入清华园,就在中共军队进抵清华校园的前一天,校长梅贻琦以进城洽公的名义,悄悄挥别了他服务了二十多年的"水木清华"校园。1949年6月,梅贻琦从广州,途经香港辗转奔赴法国巴黎,旅行目的为出席在巴黎召开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他是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  相似文献   
3.
1966年9月中旬的一天,一群红卫兵造反派以"破四旧"的名义,闯进梁思成在清华园的住所。一番搜查后,他们找到一把镌刻着"校长蒋中正赠"字样的短剑,如获至宝。  相似文献   
4.
清华师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8年4月清华大学校庆纪念特刊“社论”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清华是爱国的,所以我们痛恨中国的罪人,惟其我们清华是爱民族的。所以我们反抗民族的仇敌。”“目前可能是最黑暗的时间.但前面一定是圹远与清明。暴风雨即将过去。新清华的航船.即将驶入充满阳光和微风的大海。”在这种必胜的信念激励下.在中共地下党的引导和影响下.清华师生积极进行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终于在1948年底,迎来了清华园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游宇明 《各界》2010,(3):1-1
在清华大学早期的校长中,有两个人特别出类拔萃,一个是梅贻琦,一个是梅贻琦之前的罗家伦。罗家伦对清华的贡献至少有这样几点:一是把清华的主管部门由外交部变成大学院,切断了外交部少数高官借机贪污清华基金的管道;二是消除半殖民地教育的影子,将“清华大学”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是用美国人退还的部分庚款办的):三是一扫清华园的“苟且”之风。  相似文献   
6.
何玉 《北京党史》2012,(1):55-56
在清华地下党组织二十多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无论是在抗战前一二·九运动的中流砥柱时期,抗战大后方的"民主堡垒"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期间"蒋管区里的解放区"时期,清华大学图书馆一直都是进步力量活动的场所,是团结教育广  相似文献   
7.
施滉,1900年生于云南省洱源县城一个贫寒的白族小学教师家庭。5岁时,施滉随父亲到剑川乔后井念书,小学毕业后考入云南省军医学校。由于学习刻苦,他的毕业考试成绩名列全班第一。按照军医学校惯例,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可保送到天津高等军医学校深造。但学校却保送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富家子弟顶替了他。1917年秋,施滉在昆明参加了清华学校的插班  相似文献   
8.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中外校长热议的一个话题。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今年2月新成立的第十三届郑州市政协的500多位委员中,如果单论年龄,郑州清华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轩算是较年轻的。2009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后,他从郑州清华园的基层岗位做起,尝试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历练,并且在各个岗位上彰显出了自己的才华与独特魅力。2013年,接掌清华园的当年,李轩就带领他的年轻团队一举创下年销售额历史新高的佳绩,使得国内、  相似文献   
10.
1934年夏,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德文专修科毕业,成绩是四年全优。从1933年下半年开始,季羡林就经常忧虑毕业之后的去处,在《清华园日记》中,他多次写道:“要不择手段去抢一只饭碗。”但由于他学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少,所以列1934年秋天,季羡林的“饭碗”还没有拿到手:他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我大学一毕业。立刻就倒了霉,留学无望,饭碗难抢,临渊羡鱼.有网难结。穷途痛苦,无地自容。”后来,他回到了济南,在母校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一份在中学教书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