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冰 《今日中国论坛》2006,(10):126-127
马明钧自幼学书,二十余载临池不辍。他学习书法从楷书入手,对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褚遂良均有所涉猎,并在学习楷书的同时,旁及行草篆隶。近十年来,行草书在他的学习和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明钧学习行书是从王羲之《圣教序》入手,于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们今天从他的作品中仍  相似文献   
2.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人称“赵吴兴”.宋太祖十一世孙,历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学士,封荣禄大夫.博学多才,文章冠绝时流,旁通佛老之学,尤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 南宋、辽、金至元代初年,世人多以苏、黄、米及唐人碑版为取法对象,陈陈相因,韵味殊薄,书法艺术的发展也进入到历史的低谷.鉴于此,赵孟頫积极倡导古法,以“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本刊注)为宗,并提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著名论断.  相似文献   
3.
佚名 《法制博览》2008,(17):47-48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对这话题产生兴趣,上网搜索,也没很好的答案。关于王羲之的死,一种说法是因为长期服用五石散,用今天的话说,差不多就是吸大烟,中毒而亡。这说法我不太赞成,一个大书法家,一个被称之为书圣的人,不说德艺双馨,怎么也不能坏在这事上,再说了,人家好歹活了59岁,那年头活这把年纪已不错,算长寿了。  相似文献   
4.
喻丹 《当代贵州》2009,(17):74-75
离乡赴戎 雪如席. 1968年冬,大雪纷飞,"桐油凌"给大地罩上了一层玻璃盖子.从大方到毕节的简易公路上,走来一个22岁的青年,头发眉毛裹着雪花.两天前他从金沙县禹谟镇出发,背着行囊.怀揣草鞋,夜宿晓行,艰难地走到了大方县境内,他的目的地是毕节县.  相似文献   
5.
我与经典     
书法经典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主要参照。如何理解经典、承续经典、发展经典、超越经典是书法家们不可回避的不二之途。经典有其时代性,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当然是经典,但它在魏晋时代就不是经典,甚至连“正统”都不是。“王字”之所以成为书法的“经典”,是因为它为魏晋以降的行草书发展(从技巧到风格)提供了“范式”。徐渭书法,是对明以前书风的反叛,作为“风格”的一种典型代表,它同样成为明以后的书法经典。  相似文献   
6.
常保立 《民主》2010,(3):55-55
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保存重要文献和名画.便产生了副本(摹本),这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看到和听说的伪作。有天下第一名帖之称的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流传到了今天,就是因为有了唐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摹本(原件早已不复存在.据说是入了昭陵)。我们现在在所看到的唐代张萱《虢国妇人游春图》就是宋代赵佶的摹本。  相似文献   
7.
唐懿宗时期,宰相杨收建了一座白檀香亭子,众人送礼,有王羲之的真迹等等,杨宰相很高兴。宣州观察使李璋,暗暗记下亭子的尺寸,等亭子竣工。一张华美的地毯恰如其分地镶嵌在亭子里,自然喜得杨宰相心花怒放。礼物的价值不在于地毯本身.别的宝贝价格高得多了去了,关键在于没有人像李璋这样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8.
古之书者必多情。情真意切的作品最能打动人,从而成为千古绝唱。古人言之:书者,散也。这里所言之"散"就是感情的抒发,道出了书法的根本属性。作品和内容或豪迈或委婉,或欢喜或悲愤,总之是情感与心绪的凝聚。  相似文献   
9.
永和十一年(355年)暮春的一天,一位年过半百的名士在父母的坟前,指天发誓:绝不再涉足官场踏入仕途,如违此言就是不孝之子,为天地所不载,名教所不容……  相似文献   
10.
韩硕  刘军国 《党政论坛》2013,(22):29-29
王僧虔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书法为当时所推崇。南齐皇帝萧道成,早就听说王僧虔的书法拥有天下最好的美誉,很不服气,因为萧道成在当皇帝前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书法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