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26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茨合与人权     
李铁城  刘长敏 《人权》2002,(2):50-54
人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切,缘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法西斯在战争期间犯下的灭绝种族和残杀无辜的累累罪行,使保卫人民的生存权利成为举世关注的大事。反法西斯盟国与德、日轴心国进行的殊死战争,实质上是一场保护人类尊严和权利的战争,是一场保卫人权和民族独立的战争。战时盟国的纲  相似文献   
2.
略论佛教的和谐社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的“和谐”思想,首先表现在其基本教义的“缘起论”中。每一事物、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价值,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和合共生的关系,这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境界。佛教认为只有内在心灵的和谐,才有外在社会的和谐。社会的种种冲突、暴力乃至战争,都是根源于“我执”、“法执”,只有做到“无执”,认识到“自我”亦是待缘而起,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相待而生,才能根除自私自利主义、内心的紧张痛苦和人际间的利益冲突。为了破除“我执”的观念,佛教在道德实践中提倡慈悲的菩萨人格精神,这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理想人格是相一致的。佛教提倡的“六和敬”的僧团伦理原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珊瑚居缘起     
1997年,是宗教,是因缘,还是宿缘,促成我踏上神圣的雪域之旅。  相似文献   
4.
武树臣 《法学杂志》2016,(12):99-106
法家作为一个学术派别产生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法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构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先秦文献中虽无“法家”之名,并不影响法家存在的客观事实.“法家出于理官”说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却揭示了法家思想的文化渊源.法家思想与诸家思想相通.法家的师承关系可以追溯到儒家.儒家的子夏一派成为由儒家到法家转化的关键.在转化过程中,注重社会秩序重建的《春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释见忍 《世纪行》2012,(5):36-36
一、佛教“缘起论”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思想资料 二、佛教“圆融”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三、佛教“平等”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佛教的平等观内容主要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平等意味着共生、共存、共享,万物具有同体性.有着同等重要的生存价值和品格,体现了心、行、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张佳维 《前沿》2012,(7):195-196
本文通过对现代设计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属性诸要素的回顾、分析及探讨,揭示了现代设计艺术的学科特征,并指出这个艺术与科学密切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审美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从而对现代设计艺术的设计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王卫 《世纪桥》2012,(19):35-36,38
延安整风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并对建国后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界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构建无产阶级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及重要举措。在延安整风运动即将全面展开之时,以讽刺漫画、杂文、墙报等主要形式的延安文艺新潮,则成为了波涛汹涌的文艺界整风的缘起。  相似文献   
8.
能源革命缘起美国页岩气革命、能源独立、能源优势及化石能源使用年限、环境承受能力极限、能源通道安全保障局限等。能源革命的兴起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足量稳定供给、切实做好节能、增强科技实力、深化内部改革、营造发展环境等,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对能源革命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吉红立 《法制与社会》2014,(14):148-150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国家认同建构的内在逻辑,从而揭示国家认同建构的内在机理。通过研究认为,国家认同建构起源于人的社会性存在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国家认同建构构成了国家建构、发展和演进的逻辑起点,而国家建构、发展和演进却首先是国家认同建构的实践载体和根本途径。国家认同建构问题的实质就是在国家建设、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对人们的国家情怀和爱国热忱的培育和养成。文章关于国家认同建构问题的学理思考旨在通过就该论题的进一步探究,从而为国家认同建构与国家建设的实践找到并提供学理工具和学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东辉 《学理论》2013,(8):153-154
鲍桑葵在《美学史》中指出"美学理论是哲学的分支,它的宗旨是要认识而不是要指导实践"。生于清末民初的吕澂(1896-1989)平生所致力的佛学美学——即共生美学,恰是要从佛学缘起论的角度认识事物现象并指导人生与社会实践的美学理论。而在剖析"共生美学"的佛学理论渊源及其审美指向的同时,将呈现20世纪初期"救亡压倒启蒙"的历史语境中吕澂"共生美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