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建民 《党史博采》2006,(9):24-26,32
(一)1957年1月,在新出的一期《诗刊》上,发表了毛泽东的十八首旧体诗词。这批诗词发表之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很大反响。一些老的诗词作者,一批旧体诗词爱好者,也纷纷拿起笔来,迅速开始用这种久已不为人重视的艺术形式创作;或者发表欣赏毛泽东作品的文章。一时之间《,诗刊》及其  相似文献   
2.
<正>1959年3月11日,胡适读到大陆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看见大陆上所谓‘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共九叶。真有点肉麻!其中最末一首即是‘全国文人’大捧的‘蝶恋花’词,没有一句通的!抄在这里:  相似文献   
3.
赵开生,1935年出生于常熟,14岁师从上海评弹名家用云瑞。在数十年的书坛生涯中,他形成了说表细腻、弹唱工整的表演风格:在对弹词唱腔和作品进行的长期探索中,他创作、改编了大批优秀书目,其中创作于1958年的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更是成为把苏州评弹推向全国、推向海内外的里程碑之作。  相似文献   
4.
李虹 《党史文苑》2013,(12):48-50
1962年5月号《人民文学》首次发表毛泽东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此词一经发表,便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诵,至今经久不衰。毛泽东在世时,为何不以其特有的“毛体狂草”手书此词,为世人留下墨宝?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那么毛泽东真的从未书写过此词吗?笔者的回答是“不”。毛泽东于1930年手书过此词,而且是原创。笔者有幸鉴赏过这幅作品(见图,原件为民间收藏)。手稿为毛泽东用毛笔行草书写在印有“广盛”字样的19行(竖行)信笺纸上,纸张微黄,尺寸为270mm×205mm。现将此手稿敬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邓沛 《党史文汇》2008,(6):44-46
毛泽东这首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的“柳”,即是指他的早年挚友、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烈士。  相似文献   
6.
王颖 《湘潮》2016,(4):127-130
杨开慧,是毛泽东的妻子,也是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女性之一。1930年10月,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一起坐牢还有她8岁的儿子毛岸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拒绝了敌人提出的"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的自由条件,毅然割舍下老母和三个幼儿,于同年11月14日英勇就义,年仅29岁。杨开慧身上表现出的坚定革命精神和强烈家国情怀,受到毛泽东的深情礼赞。毛泽东在《蝶恋花·答  相似文献   
7.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写赠故友柳直荀遗孀、长沙中学教师李淑一的《蝶恋花》词中的词句。全阕词章情感真挚、感人,文采斐然富有浪漫色彩,堪称佳作。1932年柳直荀在湘鄂苏区"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时年仅34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惜。  相似文献   
8.
程世刚 《党史纵览》2006,(12):44-45
1957年,毛泽东满怀深情地书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称颂杨开慧烈士为"骄杨",并向一位友人解释"骄杨"时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颅,笔者注),焉得不骄!" "骄杨"就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杨开慧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带着孩子由武昌回到故乡长沙板仓一带开展地下活动.1930年8月,围攻长沙的工农红军撤退后,湖南省"清乡"司令部司令何键卷土重来,在全省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组织"铲共义勇队"和"清乡队"四处捕人,并悬赏一千元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  相似文献   
9.
《学习导报》2010,(20):20-20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这首写于1957年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词中深情怀念的"骄杨"就是他的夫人和战友杨开慧。杨开慧纪念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县开慧乡开慧村,距长沙市约70公里,由杨开慧故居、烈士陵园、杨公庙、陈列馆四部分组成。陵园前方塑建了这座高3.8米、  相似文献   
10.
《家园》伊海/摄 点评:作者利用屋顶瓦片的色块来增加画面的冲击力,很有美感,体现了海边的渔村独有的建筑风格,挑担而行的人与屋顶的枭枭炊烟渲染了生活气息,沉稳而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