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汪博 《今日浙江》2007,(4):31-31
初见浙江商会的秘书长陈康汉先生,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儒者风度很难让人想到他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在采访中他不时处理商会中的大小事情,这时才让你感觉到他是一个"管家",一个生意人组成群体的"管家".当和记者谈及在沪的浙江企业时,这位"管家"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眼中流露出睿智能的眼神.  相似文献   
2.
谭丁 《前线》2016,(4):78-78
正【引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原文节选】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  相似文献   
3.
叶小华 《党史文苑》2007,(12):31-33
从梁漱溟一生的各个阶段的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来看,他的一生是"人生向上"的一生,其精神是儒家精神,他是持儒家精神的一位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实践家.本文就梁漱溟的儒者政治人格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从梁漱溟一生的各个阶段的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来看,他的一生是"人生向上"的一生,其精神是儒家精神,他是持儒家精神的一位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实践家。本文就梁漱溟的儒者政治人格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5.
河北大地自古人杰地灵,儒者辈出,共有毛亨、毛苌、董仲舒、刘德、刘因、孙奇逢、颜元、李塨等八位大儒得以从祀孔庙。这八位儒者又可细分为传道之儒、卫道之儒、明道之儒和体道之儒四种类型。通过对这些儒者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以及从祀孔庙历程的考察,可以从中提炼出大一统思想、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以及讲求实际等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河北儒学之精神,为河北儒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礼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一部先秦儒家的学术论文汇编,囊括了从孔子到荀子的儒家各派学说。文中多反映先秦古制,内容庞杂。而《儒行》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篇章。全篇通过记述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从自立、容貌、备预、近人、特立、刚毅等十五个方面阐述了儒者所应具备的品行,描绘了一个立体而完美的儒者形象。  相似文献   
7.
长于佛教名山,自小钟音香薰,但不入释家,不修佛典;确乎农家子弟,未及扛上锄头,接受科学,不事道玄;沐西学之东风,感悟自由博爱,却不拜基督,不信上帝。儒、释、道三大中古流派,外及西人上帝之教,四者去其三,徒剩儒家,似乎可以成个儒者,奈何儒者难当,非人人轻易可为,单说修齐治平,就何远于我哉?!  相似文献   
8.
《礼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一部先秦儒家的学术论文汇编,囊括了从孔子到荀子的儒家各派学说。文中多反映先秦古制,内容庞杂。而《儒行》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篇章。全篇通过记述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从自立、容貌、备预、近人、特立、刚毅等十五个方面阐述了儒者所应具备的品行,描绘了一个立体而完美的儒者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30年时间里,作为传教士的利玛窦,为了掩盖传教之目的,竟然一直不敢以“神父”身份自称,而是前十几年以“僧人”自称,后十几年以“儒者”自居。无疑,对于一个公众人物而言,这种身份上的转换不仅需要一种巨大的勇气与魄力,而且还存在稍有不慎就会使自己陷入更为难堪的风险境地。然利玛窦为何在异地竟敢“由僧到儒”进行身份上的转换?其实,对于此举,不仅利玛窦,乃至整个东方耶稣会都是经过缜密思考与反复衡量才决定的。因为,对利玛窦而言,无论是“僧人”,还是“儒者”,都不过是他掩盖自身真实身份的权设而已,并无特大之差别。但两者相较而言,僧人身份不仅没能促进传教事业的发展,反而带来重重困难与障碍,而儒者身份则既可弥补僧者身份上所导致的一些缺陷,而且还可推动上层传教路线的实施,以及化解传教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与挫折。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精英进行新文化启蒙的主要舞台,也是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本,更是有关“反传统”问题讨论的重要原典。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应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与反思《新青年》的“反传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