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韦燕宁 《前沿》2010,(22):177-179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他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迥异于流俗的非凡气魄,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创作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诗歌作品,刘禹锡索来重视乐府诗的创作,存世的作品比较多,但历来对其总体创作数量的认定多有分歧,各执一说,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定论.这对客观评价和分析刘禹锡乐府诗的创作成就不利,因此,有必要对刘禹锡乐府诗创作概貌作进一步的考索.  相似文献   
2.
《各界》2012,(4)
刘禹锡(772—842),宇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相似文献   
3.
秋风萧瑟。叶落草枯,情景黯然。因而悲秋伤情.在古代诗人中几乎成为一种基调。但也有例外。如中唐诗人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相似文献   
4.
丁珂 《前线》2014,(5):127-127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自古以来,描述牡丹雍容华贵,艳压群芳的诗句不胜枚举,而早在北齐人杨子华的画中,亦出现了描绘得分毫毕现的牡丹图。无论是在唐诗宋词的文学意象还是在中国画的审美图景中,牡丹都象征着一种声色之美与性情之畅完美融合的盛世精神。  相似文献   
5.
哲思 睿语     
《求知》2011,(6):5-1
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 人才由磨炼而成。——蔡锷 苦是甘的代价。——谢觉哉 刀在石上磨,刀越来越快,石越来越薄。——茅盾 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夏衍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6.
时值盛夏,金风不度,蝉声扰耳,烦热难耐。人走路上,如履热锅;身居楼中,似入蒸笼。渴望凉风四起,扫除天下热气。无奈小暑连大暑,离秋还有万里遥。只好摇扇吟古诗,细细品味纳凉句,权当望梅来止渴——"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中这一绝句,让人  相似文献   
7.
张晓利 《学理论》2009,(12):168-169
“春秋笔法”一般是古代纪史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影响,“春秋笔法”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一定的运用,也能‘通过一两个字达到“寓褒贬,别善恶”的效果。本文主要讲“春秋笔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其对孝悌、战争、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含蓄讽谏。  相似文献   
8.
闻世震 《中国人大》2010,(17):54-54
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这是唐代文学大家刘禹锡的一首著名咏竹诗。竹乃自然之物。自古以来,人依竹爱竹,竹化为人,人化为竹,  相似文献   
9.
等待     
等待是令人心焦的事。记得有首小诗这样写道:"月光照窗台,等你哟你不来,尽管清风如蓖,梳也梳不开。"等人的滋味确实苦涩,有话没人说,有情无处诉,心乱如麻,像热锅上的蚂蚁,像丢了魂似的在焦灼中熬着时光。但也有不移不动的痴心等待,不管冬暖夏凉风雨晨昏天崩地裂,总是凝望着,以至等到个千年悲壮来。安徽当涂县西北有座望夫山,相传在古代有位妇女思念远行的丈夫,立在山头等待其归来而不得,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大诗人刘禹锡据此传说,写下了著名诗篇《望夫山》:"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  相似文献   
10.
薛专 《江淮法治》2009,(20):19-19
每读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有一种灵魂洗涤一净的感觉。此文虽因作者被贬安徽和州通判,一年内被逼3次搬家,居所由3间“缩水”成斗室而作,然通读短文,绝无半点牢骚,一个清逸超脱的文士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