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50篇
中国政治   50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廉政箴言     
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释义:表面上好听的话,是虚伪的;真  相似文献   
2.
“反对强暴”的历史观是司马迁的一个重要的史学思想,它贯穿于《史记》近三千年的历史记述中。它虽然超出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正统史家的非难,但这正是司马迁思想闪光的精华所在。围绕“反对强暴”的理念,司马迁在书中确立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勇于抗暴的民族精神。它对后人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鲁民 《新长征》2006,(4):64-64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以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这就是讲的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这也是讲的政绩。  相似文献   
4.
重贤士、好大赋是汉武帝时代的特征之一。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是武帝时代不同类型士人的代表 ,三人的思想、性格、经历、结局都不相同 ,却都写下了“不遇”之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方朔的《答客难》这三篇赋 ,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武帝时代的士人风貌和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史记》的人物传记,首先“实录”历史人物一生的重要事迹,其次在“太史公曰”里给予其价值评价。价值评价应具有普遍合理性,但有时司马迁的价值评价有其片面性。其一,他有时只从历史人物自身的过失缺陷上分析其败亡的原因,而忽视社会因素对其命运的影响。其二,他有时重视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而轻视其历史作用的评价。其三,有时他强烈的主观思想情绪遮蔽了其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书荐作者:司马迁撰韩兆琦主译出版:中华书局《史记》摘录:太史公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屦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相似文献   
7.
人生需要大智慧。尤其是手握重权、身居高位者更需追求大智慧、拒绝小聪明。早在汉朝,司马迁就在《史记》中给为官者立下了三条准则:清廉、行教、守法。到了清朝盛世,康熙皇帝对朝中官员更是明确提出了“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的要求。为什么清廉如此重要呢?  相似文献   
8.
张玉斌 《学理论》2012,(18):92-93
了解司马迁的编撰思想,关注其在编辑学方面的贡献,有利于现代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而其在《史记》这部不朽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也值得我们新时期的编辑工作者学习和借鉴,那就是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完善自身的编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来信     
邓聿文 《南风窗》2012,(13):12-12
中国人有"仇富心理",其中一个著名的论调就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多以儒家治国,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农抑商,谋取经济利益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话说回来,封建社会的人就一定"仇富"吗?不见得。早在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时,就第一次单设《货殖列传》,自序十分明确而简要地道出了写作本篇的动机与主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相似文献   
10.
陈莹 《群众》2011,(4):28-29
生态价值观是近些年才进入人们的视野、深入人们的脑海、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其实,若较真论起来,它却和人类一样古老。不信?你就问问那些考古学家,大凡挖掘出的古人类生活遗址,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的环境可能已经恶化,当初可是最宜居之地。这还可以找司马迁作证:在他老人家的笔下,游牧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可见,人类自古以来就知道生态环境对他们生活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